6月30日,太原市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校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会。科学、道法与法治、劳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多元育人的路径,郝校长在会上作总结部署,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场研讨会,是学校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学课堂:在探究中播撒创新种子
科学学科的刘彩霞、牛艳聪两位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她们通过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现象、大胆提出假设、严谨验证结论。比如在 “植物生长” 实验中,老师们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种植,并运用科学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此外,老师们还将科学史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道法课堂:让品德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芦晨彬老师表示,道法课程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她采用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 “传统文化传承” 主题教学中,芦老师积极联动音体美学科,组织学生创作传统艺术作品、编排文化主题节目,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劳动课堂:用双手编织综合素养之网
劳动教育的冯晋爱老师分享了劳动课程的创新实践。该校的劳动课程构建了 “课程 + 实践 + 评价” 的完整体系,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到服务性劳动进行分层设计。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积极参与种植、手工制作等活动。他们将科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劳动实践,比如运用生物知识进行植物养护;在团队协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还以艺术审美装点劳动成果,实现了多元能力的融合发展。
音体美课堂:以美与活力滋养健全人格
音体美学科组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艺术与体育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音乐课通过组织合唱、乐器演奏等活动,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美术课开展主题创作,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体育课则创新教学形式,将趣味运动与竞赛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各学科之间还积极联动,例如体育舞蹈融合了音乐节奏与肢体美学,美术设计为校园运动会增添了创意,实现了美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校长视角:凝聚育人合力,绘制成长蓝图
校长郝润英对各学科老师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强调:“‘融多元育美智,铸卓越向未来’是新时代育人的必然要求。”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精准定位是关键一环,学校需以艺术教育为抓手,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美、呈现美来滋养他们的心理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在课堂情景营造方面,要注重营造亲切感,教师们需要不断修炼自身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突破发展瓶颈,则需要激发各方合力,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又要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让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都能发挥出同等重要的作用。
此次研讨会明确了学科融合育人的方向与路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将持续深化实践,不断完善多元育人体系,努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韩冰 助编 李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