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太原市科学教育工作专班第六次工作会议在太原国科实验学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深耕科学 赋能教育”为主题,汇聚专班成员、实验区校代表及科研领域专家,通过成果总结、方案研讨、实践观摩、学术引领等多元环节,系统推进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
会议由太原国科实验学校创新教育中心负责人燕波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出席领导及嘉宾,并通过播放学校宣传片,展示学校风貌。随后,太原国科实验学校副校长张松柏发表讲话,对太原国科实验学校在科学教育场景建设、创新课程开发、实践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成效进行了总结。
首批实验区、实验校代表进行了阶段性工作成果汇报与经验交流,两区四校围绕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师资专业化培养等核心内容,详细阐释“校园科学微课题研究”“科学家驻校指导”等特色实践项目;紧接着,第二批实验区、实验校代表就工作方案规划展开深度研讨,重点围绕“科学教育与课后服务融合”“校企协同教具研发”等创新路径,提出系统性实施构想。
太原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科长陈沁从行政指导维度发表讲话,强调科学教育需强化“校内主阵地建设与校外资源库整合”双轮驱动机制,明确提出将整合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构建市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网络,为学校提供常态化专业支撑。
随后,全体参会人员实地参观学校创新教育中心,深入考察未来工程师实验室、航模无人机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功能区域,直观感受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转化的实践场景。
当天下午,三场高规格学术讲座依次开展。太原国科实验学校科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苏方远研究员以《好奇心的培养与包容 —— 借石墨烯的发现过程谈谈中小学科学教育》为题,通过诺奖成果案例解析,提出“容错式探究”教学理念,倡导保护青少年科学质疑精神。
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义副教授在《大中小科学教育一体化构建探索》中,构建“科普宣讲 — 实践操作 — 学科竞赛”链式培养模式,倡议建立高校科研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共享机制;山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宋彩芳博士以《重构 - 破茧: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为主题,系统展示AI虚拟实验平台、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等应用场景,提出“人工智能 + 科学探究”课程设计十大实施路径。
学术交流环节结束后,参会人员前往“晋创谷·太原”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参观了山西尼尔耐特机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中北星移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对接。
本次会议明确指出,科学教育需以“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核心目标,构建“行政统筹推动、学校主体实施、科研专业支撑、社会协同参与”的生态体系。接下来,太原市科学教育工作专班将持续推进实验区校动态评估、跨区域教研协作等工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培育注入长效发展动能。
(网易山西 黄晶 通讯员 李媛媛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