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生活中,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随时可能发生,掌握急救知识就等于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应急救护意识和能力,晋中学院实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红十字会救护知识学习活动,为校园安全增添了一份有力保障。
理论先行,筑牢救护根基
在理论知识讲解环节,重点聚焦于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以及气道异物梗阻,烧烫伤等关键内容。郭蓉卿讲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比如在讲解心肺复苏时,详细阐述了“黄金四分钟”的重要性——在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时期,每延误一分钟,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大幅下降。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讲解同样细致入微,展示了AED的外观和主要部件,从AED的适用场景,到如何正确开启设备、按照提示操作电极片的粘贴位置等进行了说明,让大家了解到AED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的关键作用。郭蓉卿讲师强调,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如果附近有AED,应尽快取来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这将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在气道异物梗阻的讲解中,针对不同人群(成人、儿童、婴幼儿)的施救方法进行了区分教学。对于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采用立位腹部冲击法,施救者呈弓箭步,双手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空心拳拳眼向内,置于患者剑突下方、肚脐上方两横指处,用另一手紧扣拳头,快速向内向上挤压冲击患者腹部6 - 10次直至异物排出;若为婴幼儿,则是脸朝下放在前臂上,用另一手掌根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同时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倒提婴儿拍打背部,以免损伤颈椎。
郭蓉卿讲师通过案例讲解,纠正了“在伤口上涂牙膏、酱油”等错误认知,强调烧烫伤后的首要任务是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快速脱去伤口处的衣物(若衣物粘连皮肤,不可强行撕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最后及时送往医院,让大家学会了科学处理烧烫伤的方法。
创伤急救中的三角巾包扎法也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现场演示了多种三角巾包扎方法,如头部包扎、肩部包扎和手部包扎等,针对不同部位的伤口,采用不同的包扎技巧,既能有效止血,又能起到固定和保护伤口的作用。郭蓉卿讲师详细讲解了每一种包扎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包扎不牢固等。
实践出真知,操作技能大提升
理论学习结束后,便是紧张而有趣的实践操作环节。全体教职工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都配备了模拟人和相关急救设备,大家在讲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亲身体验心肺复苏、AED操作和三角巾包扎等急救技能。过程中,大家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经过反复练习,操作从生疏到熟练,动作也逐渐规范,最终都完整地完成心肺复苏的整套操作流程,准确地使用AED进行模拟除颤,并且能够运用三角巾为“伤员”进行规范的伤口包扎。
学以致用,守护生命显担当
晋中学院实验学校红十字会此次救护知识学习活动的成功举办,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未来,学校将会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和应急能力,让急救知识在校园内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为师生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网易山西 黄晶 秦勤 通讯员 宁丽娟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