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漫过阳曲的黄土塬,房屋檐角的玉米串垂成金穗的帘幕。灶间的铁锅正咕嘟着滚烫的声响,白菜在沸汤里舒展碧叶,粉条缠着热气翻涌,冻豆腐吸饱了汤汁,在筷子尖颤巍巍地抖落琥珀色的光晕——这锅杂烩菜,是阳曲人灶台上最固执的守候,从炊烟袅袅的农家院,到人声鼎沸的宴席间,咕嘟出三千年太原府北的烟火密码。
"一锅烩百味,五谷聚福来",这口杂烩菜里,藏着阳曲人 "万物相融" 的生存智慧。黄土高原的贫瘠曾让食材难得丰裕,于是主妇们把秋收的余粮、冬储的菜蔬一股脑丢进锅里,柴火舔着锅底,把土地的馈赠熬成了团圆的滋味。
铁锅烧得发红时,先下花椒大料炸出金红的油花,滋啦一声泼进葱姜蒜,香气瞬间窜出灶间,勾得院门外的孩童直咂嘴。白菜要手撕才够舒展,土豆切滚刀块才耐得住久炖,冻豆腐的蜂窝里早等着吸纳肉汤的精髓。粉条得是本地红薯做的,遇热不烂,在汤里盘成琥珀色的锁链,将各种食材勾连得难舍难分。
初尝是酱油的醇厚裹着暖意漫过舌尖,继而白菜的清甜渐次浮现,咬到丸子时,肉香混着淀粉的绵密在齿间炸开,最后是粉条的滑韧牵出悠长的余味。食材在热汤里相互成就,各自的滋味既不消散,又彼此渗透,恰如阳曲的街巷里,老铺与新摊相邻,把日子过成了和而不同的交响。
想当年朱敦儒在阳曲避世,一锅 "轧桧菜" 烩出了文人的风骨,也烩出了百姓的爱恨。金兵南侵时,这里是边关要塞;晋商走西口时,这里是必经驿站。不同的滋味在阳曲的锅里碰撞、交融,就像草原的风与中原的雨,在系舟山麓孕育出独特的味觉基因。
如今宴席上的杂烩菜仍守着老规矩:逢年过节必上此菜,取 "百菜聚首,阖家团圆" 之意。新人成婚时,杂烩菜里要多加丸子,盼着 "子孙绵延";老人做寿时,粉条要留得长些,喻指 "福寿绵长"。筷子搅动铁锅的瞬间,仿佛能看见阳曲的先民围炉而坐,用同样的姿态分享着一锅热菜,烟火气里,血脉的记忆从未断裂。
暮色漫进阳曲的街巷,家家户户的杂烩菜香正顺着风势蔓延。铁锅里的咕嘟声渐渐轻了,汤汁收得浓稠,裹住每块食材的边角。白菜吸足了肉香,软而不烂;土豆炖得粉面,一抿就化在舌尖;粉条缠缠绵绵,牵出琥珀色的余韵;丸子咬开时,肉汁混着葱姜的鲜气在齿间炸开。
这锅菜盛着黄土的厚重,盛着火候的耐心,更盛着阳曲人对滋味最本真的坚守。当最后一勺汤汁拌进热乎的窝头,滚烫的香气裹着暖意漫到喉头——原来阳曲的美味,从来都藏在这锅咕嘟作响的杂烩里,藏在食材与火的相拥里,藏在每口下肚时,那从舌尖暖到胃里的踏实与满足里。
(来源:阳曲微讯)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