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阳光洒在太谷区的土地上,一场关于青春、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奇妙之旅悄然开启。7月5日至6日,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匠铸玛钢·智启农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如一群怀揣梦想的探索者,奔赴太谷区,投身于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踏入玛钢厂,去探寻那隐藏在机器轰鸣背后的工匠精神,寻找产业在新时代转型的密码。
青春集结号:校地携手搭建人才“连心桥”
活动伊始,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匠铸玛钢·智启农兴乡村振兴促进团便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通过校园宣传、线上宣讲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驻地大学生以及太谷籍返乡大学生。同时,积极与太谷区志愿者协会、太谷区各乡镇及村委会取得联系并展开合作。经过一系列精心筹备,促进团正式集结完毕,一支由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青年组成的队伍诞生了。
随后,促进团与优秀青年企业家们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企业家们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坦诚地分享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人才困境与需求方向。有的企业家提到,随着产业智能化转型,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还有的企业家表示,希望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加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团成员们则从高校专业视角出发,就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成员建议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实践合作,让学生提前了解产业需求;有的成员提出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双方思维碰撞,火花四溅,为后续高校与地方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切实搭建起了高校与地方产业振兴的对话桥梁。
匠心传承录: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走进玛钢厂,仿佛置身于一个炽热而充满力量的世界。在1500℃炽热的铁水旁,质检员师傅坚守岗位,一干就是十三年。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件经过他手中的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执着,只为让每一件产品完美出厂。
郭晓峰师傅在炉前辛勤劳作十六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热情的光芒。他忧虑着年轻人的流失,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离开,心里满是无奈。但他始终坚信,坚守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心做。这份坚守终将成就非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程红玲师傅从一名学徒成长为管理者,用十五年的时间生动诠释了“热爱出回报”的真谛。她以“先做人后做事”为团队准则,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品德和责任感。在她的引领下,团队不断前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数控技术员石磊毅然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选择返乡奉献。他深知家乡的玛钢产业需要像他这样的技术人才。在“党员先锋岗”上,他担当作为,积极推动产业自动化升级。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高级工程师武志刚三十年如一日,从车间走向讲台,见证了玛钢产业从手工锻造迈向智能生产的华丽转身。他不仅在技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热衷于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他坚信“课堂上的火种也能燎原”,用这份传承的信念,为行业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
转型新征程:产学研用共谱发展“奋进曲”
在探寻工匠精神的同时,促进团成员们也积极探索玛钢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智能转型的可行路径。他们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共同探讨如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促进团成员们发现,玛钢产业在智能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设备老化、技术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但他们也看到了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玛钢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为了推动产业转型,促进团成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们建议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促进团成员们也表示,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服务,助力玛钢产业实现智能转型。
此次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匠铸玛钢·智启农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展现了青年力量如何以创新、坚守与担当,激活地方产业活力,传承匠人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时代动能。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平凡劳动者如何以双手托起产业未来”的深刻命题,在太谷区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和奋斗的汗水。相信在未来,他们将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