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岭南,荷香盈野,稻浪连天。7月初,广东蕉岭县三圳镇——这座荣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岭南明珠,迎来了一批跨越山河的“青春探路者”。来自山西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背起行囊,奔赴南粤水乡,以“全国百村观察”暑期调研为笔,书写解码乡村善治、共绘振兴蓝图的“青春答卷”。
标杆何来?一本“治”地有方的鲜活教材
“乡村振兴,青年有为。我们希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本次调研的带队专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慧斌的动员宣言,点燃了学子们的热忱。三圳镇何以成为乡村治理的“标杆”?20年“南农实验”沉淀出“综治中心+全科网格+数字平台”的治理铁三角,芳心村、九岭村等“全国文明村”如明珠镶嵌,更以“三类代表”机制(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让治理既有制度的“刚”,又有人情的“柔”。
治理何效?一组“数”说民生的温暖答卷
“这里的治理不仅有严谨的制度,更有润物无声的温情。”山西大学学生在调研日志中写道。芳心村通过这一机制,全年召开民主监督质询会8次,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15起、响应解决民生诉求101项,实现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而在三圳镇综治中心,2024年全年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0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全镇13个村(社区)均获评“无信访村(社区)”。数据背后,是数字大屏上跳动的民生温度。
振兴何力?一条“共”治共享的活力路径
在九岭村的葡萄架下,学子们与农户同摘硕果、共话丰收。“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0余人就近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产业村长”机制激活乡贤资源,引进2.6亿元项目落地生根;河堤路上,乡贤捐赠的75万元“绿美基金”让1.1公里荒滩变身景观长廊……“共建共治不是口号,而是村民眼里的光。”“田野是最好的课堂,基层是最鲜活的教材。只有沉下去,才能真正发现真问题、总结真经验、提出真对策。”王慧斌说。
未来何为?一场“政”学研携手的创新实践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场学术行走,更开启了三圳镇与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联姻”新篇。镇政府为学子开放治理案例库,安排镇村干部陪同网格巡查、专题座谈;未来,双方将共建“博士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乡村,打造乡村治理“最强大脑”。政学研协同创新既能将高校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也为青年提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舞台。
青春何往?一次“乡”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这场跨越南北的田野之约,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赋能”: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用数据解码治理;三圳则以开放姿态拥抱青春智慧,将“治理经验”转化为“创新样本”。当00后学子与百年客家围屋对话,当大数据平台与传统调解智慧交融,一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振兴画卷正在岭南大地徐徐铺展。
结语
盛夏的三圳,荷香未远,稻穗已沉。南北学子的田野故事仍在续写,中国乡村的善治密码正待更多青年以青春之名破译。这场始于盛夏的政学研对话,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光芒!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