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中藏绿意
你以为古人喝的酒都是透明的?错!诗词中的“绿酒”并非比喻——陶渊明写“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杜甫吟“灯花何太喜,绿酒正相亲”,晏殊劝“劝君绿酒金杯”,皆因古代酿酒技术有限,酒液未过滤彻底,残留的碎渣发酵后浮为绿色泡沫,状如蚂蚁,故称“绿蚁”。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正是此景实录。
二、酒壮诗人胆
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态,实为醉后“行为艺术”。某次唐玄宗召他写诗,他趁醉要求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高力士虽屈从却怀恨在心,最终促成李白被贬。而“力士脱靴”的底气,全赖杯中物壮胆。更绝的是贺知章为请李白喝酒,竟解下御赐金龟换酒,留下“金龟换酒”的豪爽之名。
三、醉赋险韵
酒能激发出人意料之才!南北朝时,武将曹景宗在庆功宴上被分到“竞”“病”两个生僻韵脚,众文人皆不敢接。他痛饮七杯后挥毫:“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四句成诗,满座惊叹,梁武帝直呼“秒啊!”。欧阳修则需“曲助酒兴”,某次宴饮时,歌女连唱十首他的旧词,他听得畅快连饮十杯,主人惊呼:“原来您要听自己的词才肯喝!”。
四、酒中真性情
陶渊明归隐后嗜酒如命,东林寺高僧慧远邀他做客,他反问:“许我喝酒就去!”破例获准才赴约。某年重阳节家中断酒,他坐菊丛捧空壶发呆,忽见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送酒,狂喜痛饮。后世“白衣送酒”遂成雪中送炭的代称。苏轼被贬惠州时,好友章质夫送他六壶酒,途中酒洒尽,他戏作诗自嘲:“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苦中作乐令人莞尔。
诗酒如弦,弹奏着文人骨子里的不羁与巧思,冷知识背后藏着一部“醉醺醺”的文化史。千年余味未散,至今举杯犹闻菊香。毕竟,有酒处自有故事。
(网易山西 闫珊 杨滢 通讯员 刘恩彤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