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基地,让同学们走出校园,真正触摸到乡土的温度。”晋中信息学院毣谷书院综合办主任石宁目光中满是期许,话语如春风般轻柔却又充满力量。当青春的蓬勃朝气与志愿的赤诚情怀激情碰撞,当无数善意的微光汇聚成浩瀚星河,一场关于爱与奉献的故事正在展开。7月9日,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怀揣着热忱与担当,踏上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从共建志愿服务基地的庄重承诺,到分享志愿故事的深情诉说,再到对话“榆社好人”的心灵触动,每一幕都如激昂的音符,奏响着责任与担当的壮丽乐章。
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晋中信息学院毣谷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双方50余位成员共同见证共建基地揭牌仪式这一重要时刻。毣谷书院综合办主任石宁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开展乡村调研等特色活动,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随后双方共同揭开红绸,金色的“共建基地”牌匾正式亮相,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万慧霞也满怀期待:“每一次弯腰帮扶、每一句耐心讲解,都是青年担当最生动的注脚!年轻学子的加入,为公益事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相信我们能一起把温暖传递得更远!”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厅,一个个平凡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如潺潺溪流,娓娓道来。在“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王怡同学分享的故事里,藏着跨越无声世界的温暖。在剪纸大赛志愿服务中,她第一次接触特殊聋哑学生,用纸笔书写,甚至笨拙地比画动作。当看到特殊学生用手语比出“谢谢”,捧着自己剪出的精美作品露出灿烂笑容时,深刻体会到爱与善意本就无需语言。
来自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张家泰同学讲述了疫情期间的坚守故事。面对一位因腰骨折无法出门的老人,他主动承担起上门服务的工作,配送物资、协助就医、采购药品……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他却做得细致入微。“每次看到老人眼里的感激,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志愿精神,就是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杨谨卉的故事充满力量,在马拉松比赛当志愿者中,她遇到了一位83岁的老奶奶,白发苍苍却步伐坚定,坚持跑完半程马拉松。“当老奶奶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她让我明白,年龄从不是放弃的理由,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勇往直前。”
在榆社这片热土上,温暖与善意从未缺席。在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书记,政协委员万慧霞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了协会,满墙的荣誉记载着无数坚守的日夜,他们也知道了万慧霞的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震撼与悲痛,点燃了她心中想要帮助他人的火种,怀着这份初心,她毅然投身志愿服务,成为当地第一批爱心联盟的成员。此后,万慧霞着手筹备青年志愿者协会,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协会于2019年正式成立。目前正在资助8名学生,她个人更是累计捐出20余万元。万慧霞和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值得欣慰的是,政府提供了部分补助支持。从一个人的善念,到一群人的坚守,万慧霞用十余年的时间诠释了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在践行团成员心中种下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随后,万慧霞带领大家认识了另一位“榆社好人”王浩丁。他向践行团成员讲述道,2021年根,两名儿童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水里边挣扎边呼救,自己越过围栏从三米高的平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进行施救,并用之前从事游泳教练时学到的心肺复苏手法对两个孩子进行抢救。王浩丁反复强调:“帮助他人的前提,一定是先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们让他们看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平凡的人也能在关键时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志愿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无数个温暖的新起点。在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6亿人,新时代志愿服务使命更加重大、舞台更加宽广。这群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的成员们,也将带着这份笨拙而坚定的坚持,在志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慢慢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为需要的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让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通讯员 郑淑东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