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阳光穿透云层,将第一缕炽热洒向校园,太原市小店区大营盘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一场与小暑节气的浪漫邂逅正悄然上演。7月7日,这所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校园,以“探小暑物候奥秘,展童心夏日风华”为主题,为萌娃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气文化盛宴,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主题班会上,老师们化身“节气引路人”,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与色彩斑斓的图片,为孩子们揭开小暑的神秘面纱。从“暑”字的由来,到“三伏天”的起始,从“出梅入伏”的气候变迁,到“晒伏”“吃藕”的民俗风情,每一个知识点都化作跳动的音符,奏响在孩子们的耳畔。互动环节中,小手如林般举起,“为什么小暑要喝绿豆汤?”“荷花为什么在夏天开得最艳?”天真的问题里,藏着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
手工制作环节,彩纸、黏土、画笔成了孩子们的“魔法道具”。有的孩子用粉色黏土捏出摇曳生姿的荷花,花瓣上还点缀着晶莹的“露珠”;有的将绿色彩纸折叠成清凉的西瓜扇,扇面上画着咧嘴笑的太阳公公;还有的用彩色毛线编织出小扇子,扇柄上系着蝴蝶结,仿佛下一秒就能扇走夏日的燥热。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被布置成“夏日小展”,走廊里瞬间变成了清凉的艺术长廊。
活动延伸至课后,孩子们化身“节气小记者”,通过查阅书籍、询问长辈,收集小暑的谚语、诗词与民俗故事。他们用稚嫩的笔触绘制“小暑小报”:有的以荷塘为主景,画着蜻蜓点水、鱼儿嬉戏;有的用冰镇西瓜、酸梅汤等元素拼出“消暑食谱”;还有的工整抄录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头伏饺子二伏面”等民谚。一张张小报既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童心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知节气变化、触摸文化脉络,更通过观察、创作与协作,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团队精神。当稚嫩的画笔描绘出夏日的清凉,当朗朗的童声诵读着千年的民谚,传统文化的基因已在童心中悄然激活。在这场与小暑的约会中,大营盘小学的萌娃们用童眸发现自然之美,以巧手传递文化之韵,让夏日的校园因传统文化的浸润而更加生动明亮。
(网易山西 张敏 李丽 通讯员 刘敏 聂玉姝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