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晋中信息学院“淬力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如一群怀揣梦想的青春使者,毅然深入晋中市太谷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他们似灵动的音符,先后跳跃在阳邑乡、小白乡、范村镇等地的舞台上,从历史文脉的悠扬旋律中探寻发展根基,在田间地头的蓬勃鼓点里感悟产业活力,用脚步丈量出乡村振兴的实践轨迹,让青春在基层沃土中淬炼出璀璨光芒。
阳邑村:豆痕史脉里,解锁“三农”根魂密码
“每颗豆子都藏着土地的记忆,那是岁月深情的低语。”在阳邑村三农论坛会址的展览室里,一幅由各色豆粒精心拼缀而成的粮食作物地图,宛如一部立体的农业史诗,瞬间吸引了志愿者们的目光,让他们不禁驻足良久。地图之上,北国的小麦似金色的波浪翻滚,南疆的水稻如绿色的绒毯铺展,山区的茶丛似翠绿的云朵缭绕,平原的棉田像洁白的雪花飘落,各色作物分布清晰可见。每一粒豆子,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凝结着农人对土地的深情厚谊。
“这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一本粮食安全的生动教材。”团队成员王同学感慨道。透过这幅作品,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宏伟蓝图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动演绎,对其内涵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团队走进杜润生故居。斑驳的墙壁上,“鞠躬尽瘁”四字牌匾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格外醒目。讲解员深情介绍,这位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伟人,一生都致力于探索农村发展道路。从推动土地承包责任制破冰,如春风化雨般唤醒了农村沉睡的生产力;到擘画农村现代化蓝图,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手稿、藏书等史料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泛黄的纸页里,是改革者的赤子之心。”志愿者们轻抚展柜,眼神中满是敬仰与感动。他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扎根历史,从先辈们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东炉村:番茄大棚中,结出甜蜜“致富果”
“采摘要挑颜色匀净、表皮无磕碰的,这样才能保证品质,就像挑选生活中的美好一样。”在东炉村的番茄大棚里,村民李阿姨一边熟练地示范采摘技巧,一边耐心地向志愿者们讲解。藤蔓间,饱满的番茄如红宝石般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志愿者们学着捏住果蒂轻转,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却也累得直呼:“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东炉村的番茄产业已形成一条完整而高效的链条:从大棚种植的科学管理,到分拣包装的精细操作,再到冷链运输的快速便捷,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如同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据介绍,这里的番茄亩产可达2万斤,以每斤3元的价格远销广东、云南、陕西等地,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一年下来,光种番茄就能收入6万元,供娃读书、翻新房子都靠它。”正在分拣番茄的村民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满载“东炉鲜品”的冷链车驶向远方,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产业兴旺给乡村带来的蓬勃活力,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眼前徐徐展开。
小白乡:农文旅融合,奏响振兴激昂新声
“豆类缠枣根能肥田,玉米伴生能固土,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共生智慧,是大自然的神奇密码。”在小白乡万亩枣林里,白发老农蹲在豆苗旁,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向志愿者们耐心讲解生态种植的门道。老人一边调配苦参碱生物农药,一边念叨:“种地得守着绿色底线,再加上科技的助力,才能长出好果子,就像做人要坚守原则,再加上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小白乡的“农旅融合”实践让志愿者们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葡萄藤下晶莹欲滴的果粒,像一颗颗紫色的珍珠,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枣林间藏着的蟠枣与壶瓶枣,如同一对对亲密的伙伴,相互依偎;百香果散发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月季花海与黑花生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田园画卷。观光车穿梭其间,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上空,构成一幅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交织的新图景。
“这里不仅种出了好果子,更走出了新路子,就像在传统的画布上绘出了绚丽的现代色彩。”团队成员感慨地说。一天调研下来,裤脚沾泥、衣衫浸汗,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他们更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明白了乡村振兴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青年学子们从阳邑村的历史文脉到东炉村的产业实践,从枣林里的生态智慧到农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全方位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田垄间的汗水,是账本上的数字,是老人口中的经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改变。”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把实践所得转化为青春力量,如同一颗颗火种,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