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像化不开的糖浆,把天空熬得金灿灿的,蝉鸣在窗棂上滚来滚去,连吊扇转出的风都带着暖烘烘的尾音。但在7月9日这一天太原市万柏林区外国语小学里,老师们的目光比阳光更执着——混着水杯碰出的轻响,在闷热里开出细碎的花,仿佛那些关于教学的思考,正顶着暑热拔节,比窗外的梧桐更懂得,如何在最烈的日头下,把根扎得更深。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因此,小学语文质量监测意在检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情况,对问题做出诊断和反馈,诊断是其主要功能。
小学阶段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教与学的方向,诊断教与学的问题,促进教与学的改进。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考什么、怎么考很关键。特别要避免出现传统试卷中测试目标不明,各年级试题难度区分不大、题目设计老旧、单一、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忽略阅读能力的检测、纸笔测试形式不适宜等问题。
识字写字:加强易错字对比教学(如“辩、辨、辫”),每日10分钟针对性练字,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象形、会意)提升记忆效率;
阅读教学:增加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专项训练,引导学生“勾连生活”“联系上下文”解读深层含义,古诗教学注重“意象-情感-文化”三层解读;
习作指导:强化“细节描写”训练(如五官观察法),鼓励学生写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套路化”写作;
年段衔接:严格落实课标年段目标(如低年级重兴趣,中年级重方法,高年级重思辨),避免“超标教学”或“低年级化”。
建议语文教师结合该班学情,重点针对薄弱维度制定教学计划(如每周增设1节“阅读深析课”“习作细节课”),教研组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易错字辨析”专题研讨,推动教学改进落地。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乔秋月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