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骄阳似火,晋中信息学院淬力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17名热血青年,如一群怀揣梦想的候鸟,振翅飞进晋中市范村镇,正式开启了他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精彩旅程。他们带着满满的热情与真诚,以入户探访为笔、以深度交流为墨、以务实帮扶为纸,为乡村老人绘制出一幅跨越距离的温暖画卷;在平淡如水的乡村日常中注入希望的清泉,也让青年学子们在广袤的乡野间,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药盒与灶台:空巢老夫妻的岁月守望,爱如老槐静绽
“吱呀——”那扇仿佛被时光遗忘、褪色30余年的木门,在志愿者的轻轻叩击下,缓缓敞开了岁月的缝隙。74岁的岳二青爷爷正坐在竹椅上,似一片在时光中静憩的树叶,微微打着盹。听到声响,他颤巍巍地起身,脸上绽开一抹和蔼的笑容,热情地招呼志愿者们进屋。
屋内,72岁的老伴正细心地收拾着那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灶台,那斑驳的灶身,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老两口守着几亩薄田,子女却在30公里外的县城为生活奔波,年均返乡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足5次。他们双双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每天都要与各种药物为伴。日常里,头疼脑热时,便相互搀扶着喂药,那默契的眼神和轻柔的动作,如同春日里的微风,温暖而又细腻。他们的日子,就像门前那棵有着200年树龄的老槐树,安静却安稳,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伫立,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志愿者们静静地听着老人讲述过往的点点滴滴,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他们的青春岁月。随后,大家放下手中的记录本,挽起袖子,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将墙角的积灰擦净,把院中的杂物归置整齐。原本略显凌乱的屋子,渐渐变得亮堂起来,阳光透过窗棂,像金色的丝线,在锃亮的桌角欢快地跳跃。“看着你们,就像孩子们回家了。”离别时,岳爷爷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送了100余米,眼中满是不舍,嘴里反复念叨着:“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下次一定来。”那声音,如同悠扬的钟声,在志愿者们的心中久久回荡。
病痛与抖音:五保老人的乐达人生,平凡日子开出绚烂花
63岁的成爷爷,是村里的五保户。17岁那年,一场强直性脊柱炎如恶魔般降临,落下病根,让他的脊柱逐渐弯曲成“S”形,如今身高不足1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然而,走进他的小屋,却总能听见他那爽朗的笑声,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整个屋子。
院子里,黑黄相间的小狗“煤球”正欢快地蹭着他的手,那亲昵的模样,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墙角那部用了多年的旧手机,就像一个神奇的宝盒,存着他近半年拍摄的几十条抖音视频。
“拍抖音不为别的,就想记着日子没白过。”成爷爷一边翻着视频,一边笑着说,配文里总带着笑脸表情,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对生活的热爱。每条视频平均能收获20余个赞,这对于他来说,就像得到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得益于五保政策,他每月能领取650元生活补助,他常说:“党和政府帮衬着,自己更得乐呵。”如今,他的抖音已有126个粉丝,有人留言:“看您的视频,觉得生活真有劲儿。”病痛压弯了他的脊梁,却压不垮他对生活的热忱。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视频,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他平凡的生活里种出了绚烂的花。
补丁与倔劲:三轮大叔的简朴生活,坚韧之光照亮前行路
范爷爷的脊背,像被秋风无情压弯的稻穗,每走一步都要扶着墙根,缓缓挪动,仿佛在与命运进行一场艰难的抗争。志愿者们跟着他走进院子,只见屋内堆着12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塑料瓶,一张用了多年的木板床、一个掉漆的老式木箱,便是他全部的家当。
“19岁就成这样了,疼得厉害就嚼片止痛片,熬熬就过去了。”老人枯瘦的手轻轻摩挲着膝盖,声音沙哑却平静如水,仿佛在讲述着别人的故事。志愿者帮忙铺床单时,发现枕套上缝着蓝、灰、碎花等不同颜色的补丁,针脚密如小米粒,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深深的关爱。“这还是我老妈帮我缝的,丑是丑,暖和。”范爷爷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沟壑,眼里却亮着光,没有半分怨怼。这股执拗的认真,就像一把火,温暖了志愿者们的心,让大家不禁眼眶泛红。
古寺与闲谈:烟火气里的村落调研,传承之光点亮乡村梦
“爷爷奶奶,那边的古建筑叫什么呀?”志愿者的询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村口的宁静。坐在老槐树下的老人指着远处青瓦飞檐的建筑,眼中满是自豪:“那是圆智寺,始建于唐代,墙根的青苔长了几十年,里头的老钟重300余斤,敲响时方圆2公里都能听见。”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起寺里的28尊石雕、门前那棵树龄超几百年的古柏,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此次入户调研覆盖全村6个村民小组,收集有效信息53条。没有预设的环节,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是老槐树下的日常闲聊,却在朴实话语、会心点头与眼神互动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志愿者们仿佛触摸到了乡村的灵魂。
离别时,老人硬塞给志愿者们自家种的水果,那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仿佛是老人一颗颗炽热的心。身后“下次再来”的呼喊,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志愿者们的心间。他们懂得:温暖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调电视时多问的那句“清楚了吗”,是扫完院子后陪他们坐在门槛上,把春种秋收的琐事再唠一遍。这些沾着烟火气的琐碎,才是乡野间最动人的回响,如同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久久传唱。也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精神上的陪伴,是一场温暖与希望的接力赛。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