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学楼前的梧桐叶被阳光筛成细碎的光斑,太原市迎泽区双东小学一年级三班的教室里正飘出不一样的 “烟火气”—— 有同学举着放大镜蹲在草丛里追蝴蝶,有亲子组合对着浮沉的塑料瓶惊呼,还有人捧着绘本把“宇宙黑洞”讲成了会吃星星的小怪兽…… 这场被孩子们称为 “科学魔法课”的系列活动,正在让科学从课本里 “跳”出来,变成能摸、能玩、能分享的奇妙体验。
在“植物小侦探”环节,孩子们带着自制的观察手册钻进校园角落,有的数花瓣数量时发现蜜蜂腿上沾着金粉,有的记录树叶脉络时突然指着树皮上的青苔发问:“它们是不是在偷偷喝水?” 这些带着稚气的发现,成了最好的自然课教材。
动物观察则让教室变成了“微型动物园”:有的同学观察爷爷的鹦鹉如何用爪子剥瓜子;有的同学盯着鱼缸里的孔雀鱼,发现小鱼宝宝总躲在水草后面。“原来蚂蚁搬家不是瞎忙,是真的在搬粮食!”一位男生举着画满蚂蚁路线的作业本,兴奋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发现。
最热闹的当属亲子科学游戏《浮沉子》。家长们跟着孩子一起动手:往矿泉水瓶里倒水,将装着半截水的小药瓶倒放进瓶中,拧紧盖子后用力挤压——看着小药瓶忽上忽下,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拍手:“就像在水里跳芭蕾!”这些被镜头记录下来的瞬间,既有科学原理的揭晓,更藏着亲子合作的温暖。
而科普绘本阅读则打开了另一扇窗。孩子们把《神奇校车》里的故事改编成小话剧,用橡皮泥捏出 “会下雨的云”,还把学到的天文知识画成小报贴在教室后墙。“原来月亮不是被天狗吃掉的,是地球挡住了太阳!” 这样的分享,让科学知识在童趣表达中悄悄扎根。
这场没有课本的科学课,不仅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会提问,在实验中懂得思考,更在分享中爱上探索。接下来,班级还会带着孩子们尝试种植小盆栽、观测天气变化,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日常瞬间里,悄悄发芽生长。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原园 姜水莲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