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如熔金般倾泻,将城市的每一寸空间都烤得发烫。当多数人躲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阳曲一中的班主任们却逆着热浪而行——他们手中紧握的,不是遮阳伞或冷饮,而是一份份精心整理的“学生成长档案”;他们心中铭记的,不是高温预警的提醒,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家访承诺。这场以“家访送关爱 合力促成长”为名的夏日行动,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在教育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桥梁。
“成长档案”:让教育对话有温度、有精度
家访前,年级组为每位学生定制了“成长档案”。这份档案摒弃了单一的分数记录,转而聚焦学生成长的立体画像:数学课上主动解题的次数、英语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定位、宿舍熄灯后的阅读习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班主任的细致观察与记录。当这些被量化的成长片段被带到家庭中,家长们第一次从模糊的“孩子最近怎么样”的询问,转向了“原来他在这些方面悄悄努力”的具象认知。
“问题清单”:从困惑到方案的精准对接
面对家长提出的“适应期焦虑”“时间管理困境”“偏科难题”等共性问题,班主任们没有停留在经验分享层面,而是结合“成长档案”中的数据,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为压力过载的学生设计“进步可视化表格”,将大目标拆解为每周可完成的小任务;为时间管理混乱的学生制定推荐制定“家庭作息表”,用具体的时间节点替代抽象的“快点写作业”;为偏科学生建立“学科成长树”,明确家校分工的辅导重点。
同时,班主任们以倾听者的姿态,将家长的担忧转化为学校改进的动力。
暑日里的脚印:连起家校的温度
三十多度的高温里,汗水浸湿了班主任的衬衫,但每次握手时掌心的温度,比天气更热。他们不是来 “告状” 的,也不是来 “表功” 的,只是做了一次耐心的传声筒 —— 把学校里的牵挂说给家长听,把家里的期盼带回给学校。
这场家访,像给家校之间架了一条透风的廊桥。当家长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勇敢,当老师明白家庭里的担忧,教育的合力便在这一来一往中悄悄凝聚。
暑气终会散去,但这个夏天埋下的种子,会在家校共育的土壤里慢慢发芽。那些被看见的努力、被解开的困惑、被接住的期盼,终将化作阳光和雨露,让每个少年都能带着这份默契的守护,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有力量。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张锦泓 助编 张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