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里,是从校园到榆社乡村的距离;5天,是实践团停留的时长;20人,是这支队伍的规模。近日,晋中信息学院毣谷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成员,响应时代的召唤,奔赴山西省榆社县,围绕志愿服务、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科普宣传、乡土人文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志愿服务为纽带,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从课本走向田间,从理论迈向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发展的答卷,让青春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安全宣讲
推广一则“最适用”的安全囊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首站奔赴150公里外的榆社县云竹镇及周边多个村落,聚焦防溺水与防电诈两大安全议题,联动山西榆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云竹支行,践行团深入云竹村与村干部、村民代表细致交流。从受骗人群特征到损失金额数据,从溺水自救方法到高发时间节点详细了解近年来村里电信诈骗及溺水的具体情况,将践行团成员用幽默的情景剧把各类套路转化为“村言村语”。晒太阳的老人、放假的中学生商铺的店主……践行团成员把安全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湖畔人家,让每个人都get安全小技巧。
校地共建
共建一个“最朝气”的实践基地
为深化校地共建联建,助力志愿服务,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晋中信息学院毣谷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双方50余位成员怀着对志愿服务的热忱,共同见证了共建基地揭牌仪式。毣谷书院综合办主任石宁老师寄语:“希望通过基地让学生贴近乡土,用专业的知识助力乡村发展。”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万慧霞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她认为年轻学子的加入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红绸揭开,金色的“共建基地”牌匾闪耀亮相,标志着双方将在志愿服务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也让这股青春朝气在榆社乡村中蓬勃生长。
红色传承
探秘一个“最深韵”的博物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清醒剂。七七这天践行团成员走进韩庄村八路军总部兵工纪念馆及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红色记忆”革命文物厅,缴获的日军大衣、泛黄的《党员学习手册》、八路军自制煤油灯等上百余件文物,构建起沉浸式历史长廊。一张标注“刘邓驻潭村爱民公约”的布告,见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真切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重量。“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员们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让“七七事变”88周年的纪念,成为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深深扎根。
榜样力量
挖掘一群“最奋勇”的小人物
在榆社,有这样一群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奋勇和担当,践行团成员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光荣在党50年”奖章映亮了79岁老兵乔会元的银发,18岁入伍,14年军旅生涯战功赫赫,90天完成外国人预计3年的天安门翻新工程。榆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万慧霞,从汶川地震后投身志愿服务,历经两年筹备成立协会,个人累计捐款20余万元,资助8名学生,用十余年诠释志愿精神。“榆社好人”王浩丁,在两名儿童落水时,不顾危险跳入河中施救,并用专业知识进行抢救,他用行动证明英雄就在身边。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践行团成员深受触动,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的非凡力量。
非遗之美
悦动一方“最淳朴”的小乡镇
晨光初绽,践行团成员背着画具、捧着漆扇走进村落,开启了一场非遗与乡村的浪漫之约。为孩子们讲解戏曲脸谱色彩密码与历史故事,揭开漆扇工艺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在绘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东汇村,中药与艺术相遇,成员们协助老人用陈皮、决明子等拼贴中药画,寄托美好祝愿,让老手艺在指尖重焕生机。傍晚,云竹湖畔的“榆”你分享故事音乐会温暖开唱,舞台成为全民表达热爱的窗口,孩子们稚嫩的歌声、游客充满故事感的嗓音与践行团成员的歌声交织,用音乐串联起乡村与远方,让艺术之美浸润了这座淳朴小乡镇的每一寸土地。
幸福列车
寻访一列“最幸福”的小火车
“呜——”8171次小火车缓缓驶入榆社站。践行团的成员们登上列车,开启了一段寻找“幸福”的旅程。这列运行了30年的绿皮火车,是革命老区与外界连接的生命线,也是乡亲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伙伴。座椅被岁月磨得发亮,车窗上的划痕记录着无数次开合。成员们和邻座的大叔聊起来。“我从小坐这趟车去县城上学,现在带孙子去姥姥家,还是坐它。”大叔指着窗外,“这火车慢是慢,但稳当,票价还便宜,咱老百姓就认它。”这列只有3节车厢的小火车,载着的不仅是旅客,还有乡亲们的牵挂、孩子们的期待、老区的烟火气。当列车抵达终点,小火车再次鸣笛出发,忽然懂得:所谓幸福,或许就是这样一趟慢悠悠的火车,把温暖与希望,一站站传递下去。
师生感悟
镌刻一程“最难忘”的同行路
出发前总担心学生们吃不了苦,怕计划里的环节出岔子。可真到了村里才发现,看着学生们围着老兵记笔记时眼里的光,听他们在慢火车上跟老乡唠家常的熟稔,学生们还在笑着回忆那些被蚊子咬的包、被汗水浸透的T恤,突然觉得这趟行程最珍贵的,从不是列在计划表上的“任务”,真实的生活触动,远胜课堂说教,是实践让教育的意义愈发清晰。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指导老师 薄一帆
三下乡的日夜,我和大家翻看10G的素材,反复筛选片段、打磨视频,力求每一个镜头都能传递出榆社之行的温度。哪怕村民们说的是我们听不懂的方言,但那些沟壑纵横的笑靥、比划手势时翻飞的动作,这些画面串联起瞬间让我们真真实实感受乡村的淳朴与美好。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 马梓轩
我们一行人,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成果。从陌生变为熟悉,建立起了纯粹的友谊。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必要去三下乡?”我会告诉他:“有,非常有必要。因为能够去体验生活,去服务他人,去成长自我。或许会感慨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 崔子溪
这次榆社县三下乡之旅,满是温暖与感动。我们走进村庄,为村民开展防电诈、防溺水知识宣讲,在化石博物馆,远古的生命印记令我们惊叹;八路军总部兵工纪念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最难忘的是乡村音乐会,我们与村民一起唱歌,用歌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此次三下乡,不仅拉近了我们与乡村的距离,更让我懂得用所学服务他人的意义,这段经历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 高春琪
回程路上翻看着相册里的照片和视频,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印象最深的是去养老院做五谷画,我帮老爷爷摆豆子,他笑着说头回见这新鲜玩意,做完还问能不能带走。旁边老奶奶更逗,举着画跟人显摆“我这个最漂亮”,像个老小孩,一下想起自家老人,得花时间多陪陪他们。这趟不光历练了自己,更懂了老人小孩多需要关注,做志愿者心里暖暖的,以后还要多做有意义的事。
——“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 贾子阳
正如那列奔跑了30年的小火车,青春的价值从不在速度,而在扎根大地的笃定。当 “毣” 光同尘的微光汇入乡村振兴的星河,这些踩过泥土的脚印终将生长为年轮,记录下:2025年的夏天,晋中信息学院一群大学生在榆社懂得了——所谓成长,是让书本里的 “乡村振兴”,变成掌心磨出的茧;所谓担当,是让 PPT 里的 “青春理想”,化作乡民眼角的笑。
这支青年队伍汇聚星芒照亮乡土,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画卷,未来,晋中信息学院“毣”光同尘社会服务践行团将持续关注基层需求,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通讯员 郑淑东 马梓轩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