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的铁水被奋力泼向夜空,瞬间化作万千金红火花,如星河倾泻、似火树银花,照亮了山西和顺县小南会村的夏夜。7月12日,晋中信息学院“小艺中华文脉传承团”的志愿者们走进这座深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技艺的村落,沉浸式学习这项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以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凝聚文化动能。
铁火淬炼千年技 老匠人口中的“传薪”密码
“打铁花,打的不只是铁,更是胆量和耐心。”在小南会村,打铁花传承人余师傅的手掌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与铁火相伴数十年的印记。他一边向志愿者们演示,一边讲解这项技艺的“门道”:“得选上好的白口生铁,含碳量高、熔点低,烧到1600℃时,铁水会变成金黄色,像蜂蜜一样能拉出丝来,这时候打出来的火花才够亮、够密。”
“铁花一响,黄金万两”——老匠人的铁火人生
余师傅弯腰从麻袋里抓出一把铁屑撒进炉膛,火焰骤然窜起半人高,映红了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他向同学们追溯着打铁花的渊源:从古代炼铁工人庆祝丰收的民间仪式,到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承载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铁花一响,黄金万两”,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藏着老匠人对技艺的敬畏与坚守。
青春对话千年火 一场跨越代际的“传薪”实验
“当1500℃的铁水在夜空炸开,我忽然懂了什么是‘惊心动魄’——那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千年文明在眼前‘呼吸’。”志愿者刘佳琳站在河岸旁,望着漫天星火,目光落在余师傅布满疤痕的手上。在她看来,这些疤痕不是伤痛的印记,而是老匠人“与铁火对话”的勋章。“他们面对高温铁水时的从容专注,是现代社会里罕见的坚守。原来绝美铁花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枯燥打磨,是年复一年与危险相伴的执着。”
在余师傅的指导下,志愿者们尝试着体验打铁花的前期准备:观察铁水的色泽、练习握持工具的力度、感受火候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传统的尊重,每一次尝试都充满着青春的热忱。同学们举起相机,镜头里记录下铁花绽放的璀璨瞬间,更捕捉到老匠人传授技艺时的专注眼神——这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更是一次非遗传承的“青春接力”。
星火点亮振兴路 文脉传承在乡村扎根
夜幕渐深,铁花的绚烂归于平静,但传承的火种已在志愿者心中点燃。“铁花虽短,但其承载的文化力量却能长久扎根。”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触摸非遗魅力,更让大家深刻理解“传承”二字的重量——它既是对古老技艺的守护,也是与时代结合的创新。
带着满满的收获,晋中信息学院的志愿者们踏上归程。他们手中的镜头里,是小南会村夜空的漫天星火;心中的蓝图里,是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打铁花、爱上传统文化。正如余师傅所说:“铁火不息,传承不止。”这场以青春之名开展的“传薪”实验,正让千年非遗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更鲜活的光彩。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通讯员 张雨婷 曹炜焱 杨田茹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