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晋中信息学院杏花书院“青年之声·乡村振兴促进团”以学校完满教育理念为指引,走进太谷文化中心,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文化浸润+学业帮扶”为双引擎,通过艺术启蒙、知识辅导、文明传承等多元形式,在实践中践行完满教育的育人初心,为乡村孩童搭建起一座连接知识与梦想的桥梁,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动能。
传统与创意交织 艺术课堂播撒文化种子
活动以“非遗+艺术”为切入点,让传统文化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黏土变形记”课堂上,志愿者手把手传授塑形技巧,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揉、搓、捏出“超级豪华汉堡”“卡通小动物”等创意作品,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手工创作的乐趣;“剪纸传情”活动里,传统纹样通过屏幕演示变得生动可及,孩子们剪出的“喜”字、五角星虽质朴却饱含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民族文化探秘环节更添别样色彩,56个民族服饰图鉴在孩子们眼前展开,彝族银饰、壮族织锦、苗族百褶裙激发无限想象,他们执笔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化作斑斓画作;灯笼绘制活动中,志愿者讲述灯笼承载的千年文明故事,孩子们则让哪吒风火轮、海绵宝宝等童趣元素与传统灯笼碰撞,点亮的灯笼如移动星辰,映照出文化传承的微光。
依托杏花书院乡村小学“金话筒”专项志愿服务队,实践团还开展了金话筒课堂,在这一特色课程中,志愿者们向小朋友们传授口部操技巧、教授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以及带领他们朗诵经典古诗词。在整个表达过程中,志愿者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诵读《将进酒》等经典,拆解朗诵技巧,从生涩跟读至自信登台,童声与诗词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回响;“声韵传情”课程中,孩子们学习规范站姿与发声,在互动中突破羞涩,用稚嫩却饱满的声音传递语言艺术的魅力。
精准帮扶启智 知识课堂筑牢成长基石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团队创新推出“2+1”专项辅导模式,让知识传递更具针对性。低年级学生在志愿者的田字格示范中掌握汉字笔顺,高年级学生则通过画图法、分步拆解法攻克“鸡兔同笼”等算术难题。“姐姐用画图法讲完,我一下子就懂了!”一位小学生的兴奋分享,道出辅导的实效。辅导中,志愿者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习习惯培养。“错题本整理”“思维导图绘制”等方法,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归纳;作业辅导环节,从数学逻辑到语文阅读,从英语单词到科学常识,志愿者始终以“慢慢来”的耐心,让学习成为一场温暖的探索。阳光透过窗棂,孩子们蹙眉思索与豁然开朗的模样,勾勒出成长最生动的图景。
温情与责任同行 实践课堂培育担当意识
情感的联结在活动中悄然加深。“情暖童心,书信传情”活动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对父母的感恩、对志愿者的喜爱,字里行间满是纯粹真诚;“夸夸我的家乡”环节,平遥古城的青石板路、日升昌的晋商智慧通过“文画结合”的形式被诉说,家国情怀在分享中自然生长。
责任意识的培育同样贯穿始终。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推进活动,引导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爱护公共设施。扭扭棒手工课上,孩子们合作搭建“彩虹树”“童话城堡”,在创意碰撞中体会协作的意义;活动结束时,志愿者护送孩子安全返家,手中紧握的作品与笔记,成为责任与温情的最佳注脚。
一周的实践虽已落幕,但留下的影响绵长深远。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既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也为乡村孩童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未来,杏花书院“青年之声·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志愿者们,将继续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志愿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中。待明年盛夏,必将带着更饱满的热忱,续写与童真、与成长的温暖篇章。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