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谷的民俗馆里,Breaking的律动与古老的农具对话;在幼儿园课堂上,街舞动作变成了“魔法棒”和“毛毛虫”;在养老院的走廊上,90岁的奶奶扶着轮椅练习“摇蒲扇”手势...这个夏天,晋中信息学院“启舞计划”社会实践团带着街舞的热情,走出校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旅程。他们用街舞作桥梁,连接起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银发与青春,在舞步中传递快乐,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旅程首站,团队走进了国家3A级景区美宝山庄的民俗文化馆。在布满传统农具的时空长廊里,讲解员的叙述让历史鲜活起来。恰逢山庄党员培训,团队带来的Breaking、爵士、Popping三支舞,瞬间点燃了现场。青春的活力与民俗的厚重碰撞出火花。表演后,成员们与党员们围坐交流,探讨街舞精神与民俗创新的共通之处,让不同世代的思考在舞蹈中交融共鸣。
从民俗到红色记忆,团队深入革命老区马定夫村。在村长带领下,成员们通过纪念馆史料和口述历史,重温马定夫烈士的英勇事迹。如何让红色精神焕发新活力?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场特别的街舞文化传播活动。他们阐释街舞中拼搏、坚持的内核,与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为红色热土注入时代动能。
带着服务的热情,团队走进太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向经验丰富的民族舞张老师和流行舞李老师“取经”。张老师“小树苗摇曳”般的藏族舞教学,李老师用《小星星》编排流行舞的巧思,都让成员们受益匪浅。
下午,带着满满的“干货”,志愿者们来到当地幼儿园。如何让街舞吸引小朋友?他们自有妙招:把爵士舞的手部动作变成“变出漂亮花朵的魔法棒”,把律动说成“小兔子蹦蹦跳”。看着原本躲在角落的6岁朵朵也开心地跟着跳起来,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欢笑声,就是最好的回报。
“充电”于缔舞元素工作室后,团队又走进明星幼儿园。孙博老师解析Hip-Hop文化演变,秦玮老师展示Popping的机械美学。志愿者们现学现用,把Up-Down律动变成“小皮球拍一拍”,把Wave动作化作“毛毛虫爬呀爬”。课程结束时,孩子们用蜡笔画下心中的舞蹈,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志愿者的腿依依不舍:“明天还来教‘毛毛虫舞’好不好?”街舞的“酷”,在此刻化作了最甜的互动。
在兀舞堂街舞工作室,成员们沉浸在Popping的世界,学习Pop震动、Lock锁停等技巧。下午,他们带着这份“硬核”技艺,走进了百福疗养院。志愿者们精心改编《桃花朵朵开》,巧妙融入Locking卡点。83岁的王奶奶看得津津有味,直呼“比电视上还鲜活”!他们把Popping的机械感比喻成“老电影里的机器人”,90岁的赵奶奶扶着轮椅,认真地跟着学“摇蒲扇”的手势。退休教师张奶奶翻出文工团的老照片分享,让“街舞+康养”的实践充满了温情与故事。
在吴宇街舞工作室锤炼Breaking技巧后,团队又来到夕阳红养老院和太谷文化广场。他们将高难度动作放慢简化,把Freeze定格变成有趣的“拍照姿势”,引得75岁的刘奶奶拍手称赞“比打游戏有劲儿”。傍晚的广场上,他们与阿姨们共创“混搭舞”,一位大叔用“太空步”配合摆臂,赢得满堂喝彩。从工作室的专注练习,到养老院的温情互动,再到广场上的跨界狂欢,街舞成为了串起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轨迹的奇妙纽带。
街舞在民俗馆的表演让我震撼——当breaking的力量撞上农耕器具的斑驳,当爵士的灵动对话老照片里的岁月,我突然懂了“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与老党员聊街舞时,他说“你们跳的拼搏劲儿,和当年我们开荒种地一个理”,这让我明白,潮流与传统从不是对立的,青春力量能为历史注入新的心跳。——“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长安萌
在幼儿园教舞的经历像颗糖。起初担心孩子们觉得街舞太难,直到把wave说成“毛毛虫爬”,看着朵朵从怯生生躲在角落,到举着蜡笔画“会跳舞的毛毛虫”,我突然懂了美育的意义。不是教会多少动作,而是点燃他们眼里的光。那些跟着节奏晃动的小脑袋,比任何舞台掌声都让我觉得珍贵。——“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员刘宁
在养老院改编《桃花朵朵开》时,赵奶奶扶着轮椅学“摇蒲扇”动作的样子,彻底改变了我对街舞的认知。原来街舞不只是街头的酷,还能是养老院里的暖。当83岁的王奶奶说“这舞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劲儿”,我突然明白:我们跳的不只是舞步,更是不同世代能共通的“热爱与活力”,这才是最动人的传承。——“启舞计划”社会服务践行团队员刘晓琳
从民俗古村的时空对话,到革命老区的精神传承;从幼儿园里点亮童真的“魔法课堂”,到养老院中跨越代际的温情共舞,“启舞计划”用街舞这支独特的画笔,在广阔的乡土大地上描绘出青春最美的画卷。这场以舞为桥的实践之旅,不仅将活力与快乐播撒四方,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深刻理解了连接、传承与成长的意义。未来,他们将继续舞动青春,在文化振兴的路上,跳出更多有温度的故事。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