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漫长的 “传帮带”,如同老园丁弯腰为新苗培土,如同燃灯者俯身引燃下一盏灯。在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校的教室里,这份传承正以生动的方式上演 ——6月10日和12日,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9名语文实习教师,带着数月研磨的教案与对讲台的赤诚,站上了属于他们的 “验收舞台”。全体语文教师围坐观课,既是考核者,更是见证者:看这些教育新苗如何将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的星火,如何用青春视角为经典文本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场教学实践能力考核,不止是对 “教” 的检验,更是对 “传” 的续写。
周莹《登岳阳楼》
古彩萍老师点评:
周莹老师讲解《登岳阳楼》时,按照诗歌层次讲解,结构清晰连贯。讲解中自然融入手法分析,如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用夸张与对偶勾勒壮阔景象,还能教考结合,讲解了炼字手法的考察方式。结尾对忧国忧民情感与沉郁主题的总结,精准扣合杜甫诗魂。整体讲解层次分明,若能在手法分析时结合创作背景深化解读,或增加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想象引导,互动性与深度会更突出。
乔晓蕊《六国论》
桂蕾老师点评:
乔晓蕊老师这堂《六国论》教学课,教学内容丰富且系统,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乔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细致入微,从字词句的准确翻译,到文章结构的清晰梳理,再到主旨思想的深刻挖掘,都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乔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知识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六国论》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和作者思想观念的重要文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方法上,乔老师灵活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诵读法则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整节课完整连贯,润物无声。
雒小如《短歌行》
王微老师点评:
雒小如老师这堂《短歌行》的教学课亮点颇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曹操生平背景导入,到诗歌意象分析、情感解读,再到主题探讨,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符合高中生的认知逻辑;对于内容挖掘精准,特别是对“忧思”情感的剖析,结合建安时代背景与曹操的政治抱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既不过于艰深,又能启发思维;讲解过程中思路清晰,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能将诗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自然融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
庞宇静《百合花》
徐瑞娜老师点评:
庞宇静老师的《百合花》教学设计较为规范,教学目标明确,围绕小说人物形象展开讲解,层次划分清晰,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能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解读,着重分析新媳妇和通讯员的人物形象。百合花象征意义的阐释是亮点,将物象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意识。
丁雨桐《归园田居》
范玉婕老师点评:
《归园田居》这节课展现了丁老师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设计能力。她借助“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如何”“归向何处”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诗人的精神世界,逻辑清晰;能够巧妙运用关键词“尘网”“樊笼”“守拙”和意象“羁鸟”“池鱼”“榆柳”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结课时能够结合东晋末年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归隐选择,做到了知人论世。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拙”字的多元化的解读和延伸,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体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总之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这节课是可圈可点的。
张慧《爱莲说》
韩晓燕老师点评:
张慧老师目标明确,教态自然,语言流畅。教学中运用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引入教学,抓住托物言志的核心手法,让学生用表格梳理物象与品格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领悟作品的思想价值,又借仿写练习,巧妙打通古今,自然升华育人价值,增强时代共鸣,是一堂兼具文学性、思想性的优秀实习课,展现了张慧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潜质。期待未来有更多精彩呈现。
刘雅琴《驿路梨花》
魏晓山老师点评:
刘雅琴老师讲授的《驿路梨花》,依据课程标准、单元重点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和课后题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既重点突出,又循序渐进,在落实学科素养的同时,无声渗透思政教育,把雷锋精神的种子埋进了学生的心田。
王苗苗《祝福》
原凤老师点评:
王老师此次汇报课以《祝福》为教学文本,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鲁镇爆竹声与祥林嫂雪地死亡场景的鲜明对比导入,设置“探寻轨迹”“找寻嫌犯”“查明死因”三个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梳理祥林嫂人生轨迹,分析不同人物对她的伤害,从直接和深层原因剖析其死亡根源,挖掘封建礼教的残酷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人文关怀精神。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此次授课清晰认识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未来会持续反思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语文课堂。
毛雅倩《登高》
宋健老师点评:
毛雅倩老师本次公开课教学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意象”与“情感”两大核心要素展开教学,体现了对诗歌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课堂结构清晰,环节过渡自然,教态亲切大方,展现了较好的教学潜质和认真的准备态度。作为实习老师,能把握住《登高》这样一首内涵深厚、技巧精湛的七律进行教学,勇气可嘉,总体效果值得肯定。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旗帜鲜明地将“意象分析”和“情感体悟”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意象抓取得当,引导有效;能够引导学生由景(意象)入情,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手法。本次公开课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和磨炼,毛雅倩老师在未来能更精准地把握诗歌教学的深度与艺术,引导学生更细腻、深刻地感受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
此次师范实习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不仅是对其实习成果的检验,更是教育新力量成长的见证。愿实习生们带着此次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砥砺前行,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也期待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校在教研探索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教育的华彩篇章,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网易山西 张丽 闫珊 助编 刘佳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