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中教育园地里,有一位深耕教坛24载的信息技术教师。她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开拓创新;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爱岗敬业的赤诚和严谨务实的态度,书写着属于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教师郝丽萍,一位将教育理想熔铸于三尺讲台的普通教育者。
2017年的初秋,郝老师在七年级教室遇见那个“鼻涕虫男孩”时,教育者的直觉告诉她:每个看似顽劣的表象下,都藏着等待被看见的灵魂。当孩子第三次忘记带机房脚套,她没有习惯性批评,而是蹲下身问:“你最喜欢学校里的什么?”这个留守儿童怯生生吐出“体育课”三个字,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心灵的大门。
郝老师当即调整教学计划,带着相机守候在操场,用镜头记录下孩子奔跑、跳跃的瞬间。当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照片变成数字故事的素材时,她看到孩子眼中第一次绽放出自信的光芒。“我们要把体育课写成故事”,这个简单的承诺,让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重新洒满阳光。最终,这个先天发展迟缓的孩子不仅在信息技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更在作文中写下:“郝老师让我知道,我也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智慧,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不断上演。她坚守初心,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让特殊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找回自信。正如她所言:“教育的温度,藏在看见每个生命的特性里。”
有人不理解她的付出,觉得她太累,不值得。可她却说:“天天早来1小时,晚走两小时,就当做我一天多活了三小时。”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她都是第一个站在楼道里迎接学生,最后一个离开年级组。仅仅一个多月,初二年级的纪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整个年级的精神面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温暖团结、锐意进取的大集体。
作为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她更将管理智慧融入校园数字化建设。从硬件升级到资源整合,她带领团队搭建起覆盖教学、管理、评价的智慧平台,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在她看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在教育的坐标系里,郝老师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在信息技术学科的疆域里不断拓荒。她深知,数字时代的教育者,既要扎根课堂沃土,更要仰望科研星空。
作为一名高级教师,她在教学上追求高效创新的课堂,不断探索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致力于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山西省信息技术中考命题组成员,她深知命题不仅是对知识的筛选,更是对教育方向的引领。在她的课堂上,代码不再是枯燥的字符,而是创作的灵感;算法不再是流程和公式,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她带领学生用编程制作动画,用数据可视化解读生活,让抽象的技术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做中学”的理念,让她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创新比赛中屡创佳绩,而她也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科研路上,她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到主持课题,每一项课题都是她对教学本质的追问。她带着年轻教师扎根机房,在一次次试错中打磨教学方案,将项目式教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让学生在完成“图书馆智能管理员”“怡然见晋中”等真实任务中,收获知识与成长的双重养分。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让每个孩子都有梦,让每个课堂都有光。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深耕教坛的从容,郝老师用24年的时光证明,教育最美的模样,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生命与生命相互成就。而这份坚守,正是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以热爱为墨,以责任为笔,在教育的长卷上,书写永不褪色的赤诚。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