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区东中环小学精心策划夏日文化漫游活动以深化教师对文化魅力的感知,让博雅育人理念在实践中扎根生长。学校教师怀揣对文化的敬畏与教育的热忱,走进博物馆、历史古迹等文化场域,沉浸式触摸文明肌理,并以手账为媒,镌刻见闻、沉淀思考。各学科组踊跃参与,提交的漫游手账佳作迭出,成为校园博雅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融合探索的生动注脚,更彰显了为人师者主动求新、深耕育人的担当。
语文组:在文化胜境中深耕文字与人文
语文组教师踏足天坛、正定古城、河北博物院等地,在砖石草木之间探寻文字与人文的共生密码。凝视天坛建筑,古哲智慧与数学美学交融,祈年殿的对称之美、声学奥秘,为语文教学拓展了“跨学科人文课堂”素材——可引导学生从建筑描写中体悟文字意境营造,借历史故事讲解锤炼叙事表达。漫步正定古城,古老街巷的斑驳印记与碑刻铭文的岁月温度,引发教师们深思: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以家乡历史为锚点,激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共情。这正是博雅教育中“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生动实践。在河北博物院,青铜器铭文的铿锵有力与汉赋瓦当的雅致风韵,化作解读古代文学语言密码的“活教材”,为语文组探索“文化+文学”教学路径,注入了源于实地的灵感与底气。
数学组:于历史场景挖掘数理基因
数学组以故宫和国家博物馆作为“数学文化现场”,将抽象的数理逻辑在文明遗存中变得触手可及。故宫建筑的对称布局和几何构造,使教师们敏锐地捕捉到“空间数学”的天然课堂——宫殿的轴线对称,可直接转化为图形对称教学的生动案例;建筑结构中的比例和角度,则成为立体几何实践的丰富素材。在国家博物馆,古代度量衡器具的精确度、青铜器纹饰的几何规律,为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们在手账中记录道:当数学从抽象公式转变为可触摸、可溯源的文化传承时,学生才能在“用数学眼光审视历史,以历史视角领悟数学”的跨学科思维中,深刻感受博雅教育所倡导的“知识融通之美”。
英语组:借文化交流搭建语言桥梁
英语组教师漫游山西博物院及地方历史场馆,在文化交融中探索语言教学的新视角。面对青铜器、壁画等蕴含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教师们积极思考:如何用英语生动讲述中国文物故事,从而在文化输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青铜器纹饰时,可以设计“文化解说员”英语实践活动,既锻炼语言表达,又传递文化内涵——这正是博雅教育中“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使者”的育人目标。漫步古街巷,教师们以双语记录建筑特色和民俗故事,为英语写作教学积累独特素材,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深化文化自信,使英语课堂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科学组:在文明遗产中解码科技密码
科学组专注于科技馆和历史遗址,深入探索时光积淀中的文明遗产,解码科技智慧。博物馆内陈列的古代机械和水利模型,令教师们赞叹古人的科学创造力:传统灌溉工具“桔槔”所蕴含的杠杆原理,古代建筑抗震设计所隐含的结构力学奥秘,均成为连接古今科技的桥梁。老师们在手账中精心规划,拟将这些“古代科技案例”引入科学课堂,与现代科技发展进行对比,既展现科学传承的脉络,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创新有根基,技术进步无止境”的理念。这恰恰是博雅教育中“培养兼具探究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学习者”的生动实践。
道德与法治组:从文化传承中厚植价值根基
道德与法治组探访了晋商博物馆和诸多历史建筑,从文化传承中汲取滋养心灵的价值养分。晋商大院的诚信牌匾与家族家训,堪称“道德实践”的生动教材;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民族抗争与文化坚守故事,为“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的教学增添了情感温度。教师们在手账中细致梳理:将文化场所视作“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触摸历史,深刻理解“爱国、诚信、担当”的内在意蕴,这正是博雅教育“立德树人、以德润心”的核心所在。师者的使命,便是让这些价值理念自然地植根于学生心中
音乐组:在自然与人文中捕捉音乐灵感
音乐组奔赴海滨与田园,置身于自然与人文交融之地,聆听“生命的旋律”,使博雅教育“融于生活、源于自然”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海风的轻吟、潮汐的律动,田园的牧歌、村落的民谣,皆化作音乐创作与教学的生动素材。教师们在手账中记录道:引导学生从自然声响和民俗音乐中挖掘节奏与旋律,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生活音乐”;借助文化场所的音乐氛围,开展“音乐采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与生活、文化的共生关系——这正是教师们对“让音乐滋养心灵、连接世界”育人理念的执着追求。
体育组:于山水人文间感悟体育精神
体育组漫步于黄鹤楼与古村落之间,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探寻体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契合之处,生动诠释了博雅教育“强健体魄、润泽精神”的育人理念。攀登黄鹤楼的过程,可与“体育耐力训练”相联系;而古村落中的传统体育游戏(如投壶、蹴鞠),则转化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们深入思考:如何将文化场所中的“体育体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借助历史建筑开展定向越野活动,通过传统游戏活化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深刻领悟“坚持、协作、传承”的体育精神。这正是教师们对“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进行的生动实践。
美术组:以艺术场馆为课堂培育审美素养
美术组频繁穿梭于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在笔墨色彩的熏陶中涵养审美感知,积极践行博雅教育“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从古代壁画的色彩韵律,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教师们细致记录下对“艺术审美传承与突破”的深刻思考:手账中关于画作构图、技法的详尽分析,正逐步转化为“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赏析艺术作品”的教学策略;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更激发了教师们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在多元创作中培育独特审美观的热情。让美术课堂跳出课本局限,以文化场馆为实践基地,正是教师们对“培养完整审美人格”这一目标的主动探索与实践。
此次夏日文化漫游,是一场文化与教育的双向奔赴。手账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是师者文化体验的珍贵记录,更是教育创新的星火。各学科组将继续以博雅理念为指引,深耕“文化+教育”融合路径,让师者的智慧与热忱在课堂中绽放,让文化的魅力真正滋养学生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迈向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新征程。
(网易山西 张敏 助编 李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