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科学老师介绍:"我们要求全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问题库中自主选题,通过实验观察、走访调研、文献查阅等方式开展探究。"为此,学校特别设计了"五个一"实践方案: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完成一次实地考察、形成一份探究报告、开展一次成果展示。这种突破传统作业形式的创新举措,立即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2025年,太原市迎泽区教科研中心发起的"100个奇思妙问"科学教育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掀起热潮。经过数月的征集与联盟校精心筛选,区教科研中心收集到900个充满创意的科学问题。"静电是如何产生的?""潜水艇是怎么上浮下沉的?"......这些充满童真却直指科学本质的问题,也成为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校这个夏天最特别的"暑期作业清单"。
碳材料讲座:从铅笔芯到高科技的华丽转身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为青年路小学的"小科学家"们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三年级(7)班的张与仁同学带着"碳材料为什么能既轻又强"的选题,与科学小组的伙伴们走进了这座科研殿堂。
上午9点,首场讲座《神奇的碳-炭材料改变人类生活》在研究所报告厅拉开帷幕。煤化所材料科学专家研究员用生动的比喻向孩子们解释:“你们知道吗?铅笔里的石墨和钻石其实是‘亲戚’,它们都由碳原子构成,只是排列方式不同。”随着PPT展示出石墨烯的六边形结构模型,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中国科学家在山西煤化所等机构已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T1000级碳纤维,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研究员向孩子们介绍,其抗拉强度超过3500兆帕,是普通建筑钢材的6-8倍;而密度仅约为钢材的四分之一。这种"比铝轻、比钢强"的特性,使其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的理想材料。
人工智能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奇妙碰撞
下午的《人工智能在科学与生活中的应用》讲座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山西煤化所的人工智能展区,来自迎泽区青年路小学的同学亲身体验了AI科技的神奇魅力。"原来人工智能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科学家的好帮手!"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在感言卡上这样写道。这次沉浸式的AI科普体验,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人工智能原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AI+科学"的创新种子。
实验室探秘:触摸前沿科学的温度
最后的实验室参观环节让理论照进现实。在严密防护的材料制备实验室,同学们亲身实践操作电子显微镜,仪器指示灯映照下,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仿佛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这次难得的实操经历,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更让他们直观理解了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奥秘联系。张与仁在留言板上写道:“原来科学仪器不像想象中冰冷,它们有温度、会呼吸。”家长们感慨:“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教学更直观,孩子们都全程专注。”
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新体系,持续深化"校所合作"模式,与更多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实践基地,开展"小小科学家"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正以开放的姿态,帮助孩子们保持好奇的天性,培养探究的精神。正如校园科技墙上那句醒目的话语:"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突破;此刻的奇思妙想,终将成就未来的科技辉煌。"让大家携手播撒科学的种子,静待创新的花开满园,为科技强国建设培育更多后备力量。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牛晨昕 助编 李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