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安沟村的村口旷野,矗立着一位"盛唐遗老"——1300余岁的安沟村唐槐。自公元7世纪扎根于此,它用年轮记录着王朝更迭,以枝叶丈量着岁月悠长。树高12米的身躯昂然挺立,3米高的枝下空间仿佛特意为路人留出歇脚的檐廊,6米的胸围需数人伸臂合抱,19米的冠幅则撑起一片浓荫华盖。曾遭狂风折损的两大枝干,虽留下2米与4米的残桩,却倔强地从断口处迸发出新绿,宛如在时光裂缝中绽放的生命之花。
生长在海拔1200米的山地间,这株古槐早将沧桑刻进骨髓:中空的主干裂开一道高2.5米、宽80厘米的天然门户,足够容纳一个孩童蜷坐其中,聆听千年风雨穿过树洞时的低沉回响。粗糙的树皮沟壑纵横,深褐色的褶皱里嵌着村民纳凉时的笑语,也藏着乱世迁徙的泪痕。向上舒展的树冠如撑开的翡翠伞盖,又似翻涌的绿云,枝叶层层叠叠,在阳光下筛下铜钱大小的光斑,风起时便奏响沙沙的自然交响。
远眺而去,蓝天白云为幕,古槐静立村头旷野,深扎大地的根系是它对故土的永恒承诺,不离不弃;斑驳的躯干是它对时光的无声宣言,不卑不亢。这不仅是一幅流动的丹青画卷,更是一部活着的村史典籍——当游人轻抚它龟裂的树纹,便能听见叶隙间漏下的故事:关于拓荒者的锄头,关于赶路人的行囊,关于安沟村从炊烟袅袅到灯火通明的千年蜕变。
(来源:阳曲微讯)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