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五千年前,一位名叫杜康的先人或许正为存放粮食而发愁。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一个无心的举动,竟开创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
传说杜康是黄帝的粮官,负责保管丰收的粮食。当时粮食储存条件有限,杜康将剩粮藏于树洞之中。经过雨水浸润和自然发酵,树洞里飘出奇异的香气。他好奇探看,发现树洞中渗出清液,尝之醇美甘甜,饮后浑身舒畅——这便是最初的酒。
这个传说虽被载入《世本》《酒诰》等古籍,但现代考古发现告诉人们,酒的出现可能比传说更早。在河南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约9000年前的陶器残留物,其中含有酒石酸成分,证明当时已有发酵饮料的存在。看来,酒的发明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先民们长期实践的结晶。
不过杜康作为酒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更让杜康成为酒的代名词。历朝历代都设有杜康祠,酿酒业尊其为祖师爷。
最初的酒并非今日的清澈白酒,而是酒糟混合的浊酒,度数低且甜度高。周代《礼记》中记载了最早的酿酒工艺“五齐三酒”,已经形成了相当规范的酿酒技术体系。
酒文化自诞生之初就融入华夏血脉。祭祀天地、宴飨宾客、婚丧嫁娶,酒都是重要媒介。《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说明当时酿酒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古人对酒的态度颇为辩证。西周《酒诰》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告诫人们“毋彝酒”(不要常喝酒),但又肯定了酒在礼仪中的价值。这种既欣赏又节制的态度贯穿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如今人们喝的酒与杜康时代已大不相同,但那份对美味的追求却一脉相承。当下次举杯时,不妨想想这场穿越五千年的“意外”——那位无意中创造美味的先人,或许正微笑着与人们隔空对饮。
美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毕竟杜康先人,可能只是想好好存个粮食而已。
(网易山西 闫珊 杨滢 通讯员 刘恩彤 助编 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