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拂过按比例缩小的五台山佛光寺模型,当目光聚焦于斗拱结构的精密拼接,9月28日下午,太原市杏花岭区第一中学校的学生们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三晋大地上的千年古建筑展开对话。这场由山西博物院精心策划的 “中国古建筑黑科技——斗拱搭建” 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为校园科学教育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让青少年在亲手实践与深度探究中,解锁了古建筑背后隐藏的力学智慧与营造匠心。
![]()
![]()
作为承载着山西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文化地标,山西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品类丰富的古建筑相关文物与研究资源。此次走进杏花岭区第一中学,博物院的教育团队摒弃了传统 “单向灌输” 的科普模式,转而以 “沉浸式体验 + 项目式学习” 为核心,设计了一套层层递进的古建筑研究课程。活动伊始,博物院的专家以 “山西古建筑的时空之旅” 为题,通过高清影像与实物教具,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探寻佛光寺的传奇发现之旅,探究斗拱的作用及抗震效果。那些原本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文字,瞬间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开启了学生们探索古建筑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还亲手体验了唐代斗拱的搭建。他们不仅感受到古代木作匠师的智慧,也增进了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厚的感情。
![]()
![]()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复刻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斗拱” 这一任务展开合作。起初,面对复杂的构件,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但在博物院教育专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 “先识件、再对位、后拼接” 的技巧。有的小组专注于测量构件尺寸,探究不同长度的梁木如何影响整体承重;有的小组则反复试验斗拱的组合方式,观察其如何将屋顶的重量均匀传递至立柱;还有的小组尝试用简易仪器测量不同拼接方式下模型的稳定性。
![]()
![]()
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的科学知识与古建筑的实践应用实现了完美融合 —— 学生们发现,斗拱结构其实就是 “杠杆原理” 的生动体现。当一座座精致的屋顶模型在学生手中完成时,成就感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他们眼中同步闪耀。
![]()
![]()
![]()
山西博物院的专家对学生们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这正是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最佳实践。
![]()
此次山西博物院与杏花岭区第一中学的合作,为校园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它证明,当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严谨的科学探究相遇,不仅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未来,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与教育跨界合作,让三晋大地的文化瑰宝,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宝贵养分,让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网易山西 郗艳 贾婷茹 助编 田德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