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郭光伟教授、李强副教授团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超声诊断科等多学科团队,以精准协作攻克医疗难题,成功为一名同时患有“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与“自发性气胸”的危重患者实施一期联合手术。此次救治打破了传统治疗的“两难”困境,标志着医院在复杂危重心胸疾病综合救治领域迈上新台阶,为三晋地区此类患者救治提供了宝贵临床经验。
![]()
此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为一位57岁的女性,因“左侧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入院。经全面检查后,医生发现其病情远超预期——两种凶险疾病同时存在,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患者患有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作为心脏“阀门”的主动脉瓣严重损坏,导致血液大量返流,心脏负荷急剧加重,已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随时可能引发急性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另一方面,自发性气胸导致患者肺大疱破裂,气体漏入胸腔压迫肺组织,引发呼吸衰竭,全身缺氧状态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使本就脆弱的心脏“雪上加霜”。
“传统治疗思路在这里完全陷入‘两难’。”参与救治的医生介绍,若先处理气胸与肺大疱,全身麻醉和手术操作可能刺激患者,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极易诱发急性心衰或心跳骤停;若先行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与正压通气又可能导致气胸急剧加重,甚至发展为致命的张力性气胸。两种方案风险均极高,如何打破困局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
![]()
面对患者的危急情况,心胸外科郭光伟教授、李强副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危重患者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由心胸外科、麻醉科、超声诊断科、手术室核心专家组成的团队,围绕患者病情开展多轮缜密讨论,逐一推演分次手术与联合手术的风险点,最终达成共识——打破常规,实施“一期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大疱切除修补术”。
“一次麻醉、一台手术解决两个根本问题,这是最优选择,但对团队协作要求达到极致。”郭光伟教授表示,该方案可避免分次手术中患者经历两次麻醉、两次手术创伤的风险,同时切断两种疾病的恶性循环,但从麻醉管理到手术衔接,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需要各学科团队高度配合、精准操作。
![]()
经过充分术前筹备,手术如期开展。各学科团队按照既定方案,以默契协作上演“生命保卫战”。
麻醉精准保驾:麻醉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实施精准麻醉诱导与呼吸管理。在维持患者循环稳定的同时,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平稳度过麻醉初期的高风险阶段。
心胸手术交替推进:心胸外科团队首先通过胸骨正中开胸建立手术通路,随后切换胸腔镜微创技术,精准定位引发气胸的“病灶”——肺大疱,快速完成切除与缝合,彻底解除气胸威胁。紧接着,团队在体外循环支持下,精准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成功植入人工机械瓣膜。当心脏重新复跳时,监测数据显示患者心功能已得到显著改善。
术中超声全程护航:超声诊断科团队全程在旁监测,实时观察人工瓣膜植入效果与心脏功能变化,为手术操作提供精准的影像学支持,确保每一步操作安全可控。
历经数小时的紧张操作,手术全程衔接流畅、无任何意外发生,最终圆满成功,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术后,患者被转入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接受精细化治疗。ICU医护团队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低心排综合征、感染、心律失常等风险,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24小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器官功能。在ICU及后续病房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患者成功闯过多重康复难关,心功能与呼吸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目前已进入进食康复阶段,近期即可办理出院。
作为山西省历史最悠久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山医大二院多年来始终承担着全省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重任。其中,心胸外科作为山西省成立最早的心脏外科专科,凭借数十年临床经验积累,在多学科、多系统心胸外科疾病治疗领域形成显著优势。此次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再次彰显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勇攀医学高峰”的理念。未来,山医大二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为三晋百姓生命健康筑起更坚固的“防护墙”。
(网易山西 张丽 通讯员 王红 助编 李晓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