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少年,或许从未见过 “凭票购物” 的场景,却能在校园展厅里读懂粮票背后的家国记忆。10月9日下午,太原三十七中教育集团文源校区的粮票展厅内,三十余名初二学生化身 “时光讲解员”,他们攥着写满红色故事与节约往事的讲解卡,用清脆声音唤醒泛黄粮票里的奋斗岁月。这场特殊的讲解,让沉睡的票据 “活” 了起来,也让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的精神,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种下了种子。
![]()
展厅核心是曾波老师近三十年的收藏:横跨半世纪的粮票、布票,从六七十年代定量凭证到各地特色票证,既藏着中国人“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的集体记忆,更刻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红色印记。学校为践行“怀仁履义崇礼爱志”校风、传承红色基因,主动对接曾老师,将私人收藏化为红色教育资源。展厅以“粮票里的时代印记”为主题,老照片旁配着“凭票购粮时,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的亲笔注解,展品按时间线陈列,柔和的玻璃柜灯光尽显“崇礼”细致,让观众静品票证背后的红色精神。
![]()
“看这1982年山西粮票!”一名讲解员指着玻璃柜,“姥姥说当年凭它买米,冬天天不亮就排队,晚了只能买碎米,每粒都数着煮稀粥,从不敢浪费。”他们从“定量供应”讲到粮票退场,还提醒观众:“老一辈奋斗不辍、节约为荣的精神得记牢!”为讲好故事,孩子们提前追着长辈问往事、查资料,把“志于学”的劲头落在传承红色基因上。
![]()
展厅里暖意融融:有人对着老照片念起爷爷“省一口粮,帮一户人”的故事,有人感慨“现在不缺粮,但浪费可耻的道理不能丢”。一位老师感慨:“粮票活了!少年们懂了老一辈的拼劲,种下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奋斗节约的种子,这是修身报国的生动启蒙。”
![]()
活动落幕,掌声渐息,但粮票故事与节约箴言仍在校园回荡。孩子们从方寸票据读懂家国不易,将红色基因刻进心里——这恰应“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校训:扎稳红色根脉,守住奋斗节约精神,方能走好未来报国路。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张慧转 助编 刘佳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