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月份起,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与山西博物院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为期三周的《百工问—揭秘晋魂科技秘密》展览活动。本次展览深耕古代科技领域,以青铜铸造、陶瓷烧制、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卓越建树为依托,直观展现三晋先民的非凡智慧与开拓创新精神。该校以此次展览为重要契机,同步策划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涵深厚的配套活动,让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实现有机融合。
绘晋韵话唐风——《跟着悟空游山西》讲座
10月10日下午,山西博物院孙玥老师走进太原三十九中,带来一堂精彩的馆校共建课程《晋韵妙筑:跟着悟空游山西》。课程以“凝固音乐·圣殿奇塔·斗拱榫印”为清晰脉络,带领三百余名师生云端漫游五台山佛光寺,沉浸式触摸千年唐风的独特韵味。
![]()
![]()
课程开篇创意十足,孙老师以《黑神话:悟空》中的山西古建影像为引,将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与钢琴音阶巧妙呼应,轻敲唐代瓦当便奏响清越宫音,生动诠释了古建“凝固的音乐”之美,让学生们不禁惊叹:“原来古建筑也有节拍!”
![]()
借助VR眼镜,师生瞬间“置身”佛光寺前,深度感受“殿—塔—堂”的精妙格局:唐代东大殿尽显雄浑气度,孙老师以应县木塔模型为参照,细致阐释辽金“塔殿并列”布局的深意,又解析金代文殊殿“减柱造”技法营造的开阔空间;当梁思成先生的手绘测绘图与现代三维激光扫描影像同屏呈现,“科技让古建永生”的理念悄然扎根在每位师生心中。
最具人气的“榫卯工坊”环节,学生们手持特制教具亲手拼接斗拱,扫码解锁AR技术,让拼好的斗拱瞬间“跃然书桌”,既体验了传统工艺的精妙,更点燃了对古建文化的好奇与亲近感。
课程收获热烈反响,学生们称赞其跨历史、物理、音乐、美术等多学科,趣味与知识兼备;学校老师们也表示,将在后续校本课程中开展3D打印复刻古建实践,让馆校合作的种子真正落地生根。
循百工道,探文字美——《百工问--铭文解码》
10月13日,山西博物院孙玥老师给该校带来“铭文解码——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主题课堂。
![]()
开篇,孙老师释义“百工问”,这是古代工匠拜师时观艺提问、师傅答疑的传统,提问本身便是一门技术,恰如AI依提问习惯定制方案,这也是“百工问”的灵魂。
![]()
随后,她清晰梳理汉字从陶器刻符到行书的演变脉络,结合中外古老岩画,引导大家发现古人从描摹具体事物到提炼抽象线条、从记录单个实物到描绘复杂场景的过程。配上直观图片,孙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古老图文仿佛“活”了过来,她还总结道,这些图画不仅是古人所见的复刻,更藏着心底的真切感受。
![]()
甲骨文讲解环节十分精彩,孙老师拆解“兆”字的占卜起源,细述商朝人灼刻甲骨形成“兆纹”的过程,让大家体会到汉字创造中的鲜活生活印记;又以“马”“猪”“狗”等象形字为例,引导观察字形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捕捉,让同学们感受到古人造字的细致与严谨,触摸到千年文字的温度。课堂尾声,同学们用孙老师带来的材料动手体验活字印刷,在摆放字模、尝试拓印中,直观感受古老技艺的巧妙,初步掌握核心原理。
![]()
![]()
这堂以“百工问”为灵魂的课堂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孙老师层层递进的讲解和丰富案例,让同学们系统了解汉字演变、读懂古人智慧,还培养了观察思考与动手能力,让传统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学生心中。
![]()
解晋魂秘,享研学趣——沉浸式项目化活动
为践行“五育并举”、深化跨学科融合,10.17日下午,丹青史学社团以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宗旨,围绕“揭秘‘晋魂’科技密码”主题,开展了一场趣味盎然、干货满满的沉浸式项目化研学活动。
活动伊始,邵老师生动讲解任务清单,清晰拆解打卡要点、分组规则与探索方向,让同学们带着明确目标开启探索之旅,在实践中拓展智能、感受传统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随后,安红霞、邵红梅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分组走进展厅,一场“解锁晋魂密码”的打卡挑战正式拉开帷幕。
各小组分工明确、协作无间,在序厅与各个主题展板前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探索之旅。有的小组聚焦“考工记”相关展区,化身“文化侦探”,细致搜寻隐藏其中的emoji符号,逐字圈画“天地人材”核心元素,在趣味互动中解锁古代工艺的思想内核;有的小组驻足古老石器展区,专注端详石器的独特器型与打磨痕迹,结合数学与物理知识,细心测算磨盘的出粉量,直观感受古人在生产技术上的非凡智慧;还有的小组沉浸于斗拱与汉字的奇妙联结,深入探究相关汉字的文化渊源,亲手拿起工具体验玉神面剪影创作,在指尖的灵动操作中触摸历史的厚重温度,最终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打卡任务。
研学结束后,同学们返回教室,通过手账、短视频等形式汇报研学发现与感悟,充分展现收获。邵老师专业点评总结,肯定创意与努力并补充知识要点,升华了活动学习效果。
育新人守国宝——文化传承扎根校园
金秋十月,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与山西博物院合作的《百工问—揭秘晋魂科技秘密》展览活动圆满落幕。为期三周的展览以古代科技为核心,通过馆校深度合作,让文化传承走出博物馆、走进校园,在师生心中播下守护国宝、传承文明的种子。
![]()
![]()
展厅内,12块主题展板与6件珍贵文物(含鸟尊、彩绘龙纹盘、彩陶罐、斗拱及刖人守囿等)有序陈列,“生存之道”“土木之歌”“器以载魂”三大单元脉络清晰,串联起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山西科技文明。该校“丹青史学”社团成员提前数周筹备,查阅考古资料、请教专业人员、打磨讲解词,还设计“青铜如何铸造成型”“斗拱为何能承重”等趣味问题,力求讲解专业且贴合校园氛围。
![]()
![]()
![]()
![]()
![]()
![]()
![]()
![]()
![]()
![]()
![]()
![]()
展览期间,社团成员化身义务讲解员,每日大课间值守展厅,细致解读展板内容与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指引文物细节、互动问答等方式拉近距离,让展厅里时常响起讨论声。“古代科技被讲得鲜活好懂,听完还想再逛一遍!”“找细节、答问题,比看书学知识更有意思!”师生们的反馈,印证了活动的成效。
![]()
![]()
![]()
![]()
![]()
此次馆校合作搭建了师生近距离接触国宝的平台,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三晋文化的理解,锤炼了综合能力;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了三晋工匠的智慧与技艺,增强了文化自信。
![]()
![]()
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始终致力于文化育人,此次合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出更多优质文化活动,让国宝“活起来”,让文化传承扎根校园,助力学子成长为有担当的“国宝守护人”。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刘莎 编辑 田德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