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节奏敲起来,悠扬的歌声唱起来!”近日,在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东山分校的音乐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课正在进行。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该校音乐学科打破传统教学框架,以“涵养审美、培育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大单元重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形式,让音乐课从“单一教唱”升级为“多元素养培育”,成为学生课后生活的“快乐源泉”,为素质教育注入鲜活艺术动能。
走进课堂,看到不同年级的音乐课堂各有特色:低段教室里,教师正用卡通节奏卡配合节奏儿歌,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感知节拍,在互动游戏中建立音乐认知;
![]()
中段课堂上,学生们分组合作,用口风琴、竖笛演绎《骑上我的小摩托》,在乐器实践中提升演奏能力;高年级则围绕“国粹”主题,让学生们不仅学唱各地戏曲,还通过绘制脸谱、编排简单舞蹈,深入了解国粹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前觉得音乐课就是学唱歌,现在能玩乐器、编曲子,还能了解传统文化,太有意思了!”五年级学生拿着自己绘制的脸谱说道。
![]()
“双减”背景下,学校音乐学科重点推进了三大变革:一是课程内容融合化,将语文诗词、历史典故、美术元素融入教学,如学唱《游子吟》时,同步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慈母形象,实现“乐文美”跨学科联动;二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开设合唱、乐器、舞蹈等课后兴趣社团,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音乐兴趣点;三是评价方式个性化,取消传统“唱歌考试”,改用“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课堂参与、创作实践、社团表现等方面发展,更注重过程性素养培育。
![]()
“‘双减’减去的是过重学业负担,增加的是艺术教育的空间与温度。”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今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纽带”——课间的铃声改为富有童趣的音乐旋律,节日的“文艺汇演”展现社团成果,校园的“音乐文化墙”展示校歌的乐谱与画作,艺术氛围渗透校园每个角落,持续拓展音乐教育边界,让“双减”下的小学音乐学科真正成为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点亮成长之路的重要力量。
(网易山西 郗艳 通讯员 胡雅丽 助编 李晓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