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近日,太原市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组织开展了“拒绝校园欺凌,共建阳光校园”主题活动。这节短暂却深刻的“真实课堂”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校园深处那些被轻描淡写为“打闹”的真实战争——一场无声却激烈的霸凌正在上演。
![]()
![]()
![]()
班队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老师站在黑板前,红色大字“对校园欺凌说‘不’”赫然在目。那一刻,气氛凝重而清醒。这不是理论宣讲,而是直面现实的觉醒。大家的手绘海报,用稚嫩却坚定的笔触描绘着被围困的身影、破碎的玻璃与紧握的双手。它们来自同学之手,承载着同龄人的痛感与呼喊。这些画作没有华丽技巧,却以最原始的力量控诉着孤立、恐吓与冷漠。
![]()
![]()
![]()
有的同学遭遇“孤立”,有的同学遭受朋友间的“言语暴力”,有的同学遇到高年级索要“钱财保护”,而更应该做的是用玫瑰象征希望,在暴力的阴影中种下温柔,维护着校园里孩子的天真。看着这些作品不再是装饰,而是证言。此刻在课堂上的所有人,也不再只是听众,成了这场抗争的一部分。
![]()
当同学展示出遇到的霸凌行为,老师讲述真实发生在大家身边的霸凌要如何自我保护,朋友间的相互帮助时,教室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原来,每一次嘲笑、每一次排挤,每一次忽略,都不是无心之举。正如那些手绘报上反复出现的“NO”,是对欺凌越界的坚决回应。大家开始明白,尊重与共情,才是校园真正的底色。
![]()
![]()
![]()
大家常听到这样的论调:“你要是不软弱,别人怎么会欺负你?”——这是一种残忍的“受害者有罪论”。被霸凌,从来不是因为孩子“太软弱”,而是因为施暴者太猖狂,旁观者太冷漠,制度太缺位。而现在施暴者的“免罪金牌”:年龄,也不再是护身符。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2026年施行)终于打破这一怪圈: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一年内两次违法或情节严重者,将依法拘留;不满14周岁者,也将进入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而非“一放了之”。这不仅是惩戒,更是警示:年龄不是暴力的通行证,法律不会为恶行开绿灯。
![]()
![]()
真实的世界,需要真实的勇气
校园霸凌的真实,是鲜血、是眼泪、是无数个夜晚的噩梦。它提醒所有人:善良不能靠运气,安全不应靠忍耐。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起霸凌都应被严肃对待。
大家不需要沉默,需要的是从沉默到行动的陪伴者、更多勇敢站出来的阻止者、更多绝不姑息的守护者。
(网易山西 黄晶 贾婷茹 通讯员 袁利娜 编辑 丁语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