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绿脉藏真章,自然课堂润成长。11月6日,山西师范大学自然课堂工作室与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小店区东中环学校)携手开展科学教育联动活动,秉持“观察中认知、实践中探索”理念,将趣味游戏、科学讲解与手工创作深度融合。四年级的30名同学通过解码叶脉“生命密码”,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涵养科学素养、激发自然热爱。
![]()
“叶子猜猜乐”游戏迅速激活课堂氛围。杨树叶、银杏叶、玉米叶等常见叶片图片逐一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形态特征、猜测叶片名称,更以“叶脉是平行排列还是交叉成网”的生活化提问启发思考。“杨树叶的纹路像织就的小网!”“银杏叶的脉络是分叉的‘Y’字!”学生踊跃分享发现,在互动中不仅初识叶片名称与叶脉形态差异,更培养了细致观察的习惯。
![]()
![]()
科学探秘环节,通过图文、视频与实物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解读叶脉的多重功能:导管如“输水小火车”输送水分,筛管似“营养卡车”转运有机物,构成高效运输系统;纤维组织包裹形成“保护罩”,薄壁组织化身“能量仓库”,筑牢生命屏障;厚壁组织如同“天然脚手架”,支撑叶片舒展生长,学生直观感受叶脉的坚固韧性,详解网状脉、平行脉、叉状脉三种类型,创编趣味口诀助力记忆,既传递了植物学知识,更搭建起“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
动手实践环节,“叶脉拓印”让自然与艺术碰撞。学生们用彩笔为叶片涂色,再将纹理拓印于白纸,创意勾勒“叶脉小鸟”、拼贴“森林图谱”,在亲手创作中深化对叶脉纹理的认知,更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
![]()
此次自然教育课程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引导学生主动亲近自然、探索未知,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究”。既以趣味实践为素质教育落地提供了鲜活载体,在观察、思考、动手的连贯体验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以自然为媒,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环保意识与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成长筑牢根基。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刘贝 编辑 丁语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