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太原市小店区东中环学校)三年级的自然课堂上热闹非凡,同学们围绕 “自然界的捕虫高手” 捕蝇草展开了一场集知识探究与动手实践于一体的趣味活动,在观察与创造中解锁植物世界的奇妙密码。
![]()
活动伊始,老师通过生动的科普讲解,带领同学们走进捕蝇草的 “生存世界”。大家了解到,捕蝇草作为茅膏菜科捕蝇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南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平原地区沼泽地带。针对 “植物为何会捕虫” 这一核心问题,老师解释道,由于原生环境养分贫瘠,捕蝇草历经漫长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捕食机制,通过捕捉昆虫补充氮、磷等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这是大自然赋予它的生存智慧。
![]()
在形态与捕食过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图片观察和视频演示,大家认识到捕蝇草的叶片是其 “捕虫利器”—— 呈贝壳状对生的叶瓣边缘排列着刺状细毛,内侧中央的三根感觉毛如同灵敏的 “感应器”,还能分泌吸引昆虫的蜜汁。当昆虫触碰感觉毛后,捕虫夹会以 惊人的速度闭合,边缘棘突交错合拢防止猎物逃脱,随后分泌消化液分解吸收养分,整个过程让同学们直呼 “神奇”。老师还特别提醒,野生捕蝇草是濒危保护物种,需格外珍惜,不可随意刺激或投喂人工养殖的捕蝇草,避免影响其正常生长。
![]()
![]()
知识学习环节结束后,同学们迎来了动手实践时刻。大家拿起超轻粘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模仿捕蝇草的形态特征,精心制作专属的 “捕蝇草模型”。红色的叶片、交错的刺毛、张开的捕虫夹,一个个形态逼真的粘土作品应运而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锻炼了动手能力。
![]()
![]()
![]()
![]()
此次自然课堂活动,将科普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既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捕蝇草的生长奥秘与生态意义,激发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兴趣,也培养了爱护自然、保护濒危植物的环保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自然课生动有趣,让大家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闫丁菡 编辑 李晓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