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辽先生在《再论》的第一部分“一、岂能假冒罗贯中?”中写到:【1999年,我在清徐获赠《罗氏家谱》,回来认真阅读并作了过细研究。发现《罗氏家谱》的修纂者即《罗氏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礼以正己”,他又名“正己”(或字“正己”)。而那个被孟、郭二人判定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罗锦次子、《家谱》中“除名”的罗才某,正是罗礼的亲伯伯,《家谱》中的“才”字辈第七代。《罗氏家谱》写得清清楚楚,罗礼是在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纂修《罗氏家谱》的,那时罗礼是“大同府儒学训导”,四十岁上下,他大约生于1527年左右。因此,即使是小学生也能推算出,那位被判定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出外”、“除名”的罗才某,比罗礼大一辈,约生于1500年左右。学术界共知,《三国志传》成书,虽有宋末、元代后期、元末明初等说法,但庸愚子(蒋大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以《三国演义》书名流行)写“序”的时间为明朝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其时,那位后来“出外”被“除名”的罗才某还没有出生呢!他怎么能写出《三国演义》呢?因此说罗才某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完全是一项误断。我以考证、研究所得,先后写成《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罗贯中找到了吗?》两篇论文澄清事实,避免以讹传讹。】
陈辽先生在《一论》中开头写到: 【1999年9月,我去清徐参加了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蒙赠山西太原清徐《罗氏家谱》研修公会编印的《罗氏家谱》一册。细读之下,发现山西及太原清徐的某些学者在解读《罗氏家谱》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不该发生的失误。这些学者,有的是我的好友。但“我爱我友,我更爱真理”,乃作此文,论证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原作者罗贯中,向《三国演义》研究者和读者们请教。
《罗氏家谱》最早纂修于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纂修者为“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罗)正己”。他在《清源(按:即今清徐)罗氏家谱序》中明白写道:“祖宗支派,除远代外,不敢妄附。姑据先人口传,有前京畿纪述者云:吾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阳(按:后为清源,现为清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籍于白马一都。”这位罗正己即《罗氏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礼以正己”,所以他又名“正己”(或“正己”是他的字)。过了17年,明万历二十年[此处陈辽先生误写了,应是万历十二年。](1584年),罗礼又重新纂修《罗氏家谱》,那时他已是“致仕教授”,退休了,但他又写了一篇序,其中清楚写道:“吾闻远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仕于青州,即今清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入籍白马一(都),后迁城南三等都。”罗礼是当过“大同府儒学训导”后又升任“教授”的文人,他懂得一点谱牒学,所以他是把“先祖”、“远代祖宗”和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分开的。他把梗阳罗氏的“第一代”确定为“罗仲祥”。隆庆元年为1567年,罗正己已是“大同府儒学训导”,约40岁左右。以每代平均25年左右计,上推七代,那么清徐《罗氏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罗仲祥约出生于1325年左右,即元泰定二年左右。在清徐《罗氏家谱》中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第九代,支派分明,每一代各生了几个儿子,妻子是谁,都一一载明,并不存在有什么“阙轶差错”的问题。】
现将我之前写的一段文字呈现如下:
“在解读《罗氏家谱》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不该发生的失误”的不是别人,正是陈辽先生!明明最早纂修我罗氏谱序的是二支九代的正己祖先,是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纂修时间为大明隆庆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丁丑吉旦,礼祖先是一支八代,是致仕教授,纂修时间为大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甲申正月廿八日,礼祖先纂修的是我族谱的第二篇序,只要打开我罗氏族谱的《序言篇》,不用“细读之下”,就按顺序看,谁都能够看清楚谁作第一篇谁作第二篇,一,二,三,四,五,六,这个自然顺序小孩都晓得,为什么在陈辽先生“细读之下”,就不分“一、二”了呢?而且陈辽先生硬要将我八代祖先礼和九代祖先正己综合为一个人,我们不知道陈辽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陈辽先生就凭自己的臆想——“这位罗正己即《罗氏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礼以正己’,所以他又名‘正己’(或‘正己’是他的字)”就能随心所欲地把我们的祖先张冠李戴?
现在看来之前写的这段话,义愤多了点,其实,只需告诉陈辽先生您不须细读,只要再粗读一次,您也会发现:
罗正己,(清徐罗氏二支第九代,父 儒)字以道,贡生,任大同府训导,子二:昇、晏。
罗 礼,(清徐罗氏一支第八代,父 才宝)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子二:时龍、时鳳。
另外,大同县与大同府是两个行政概念,大同府辖大同县,今天大同府变成了大同市,大同县仍在,隶属大同市。
罗正己是除大同府儒学训导,没有记载在大同县曾任过职;他于大明隆庆元年丁丑吉旦撰写了《清源罗氏家谱序》。罗礼是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他沐手于大明万历十二年甲申正月廿八日谨序的《序》被他的俩儿子我们的九世祖时龙公、世凤公什袭而藏。
我族在四世祖辈时,有溢、演、满、贵四个叔伯兄弟为了后代的文化教育,从始祖隐居地寺沟村搬回了县城,这就形成了今天清徐罗氏的四支:溢公的后人为一支,演公的后人为二支,满公的后人为三支,贵公的后人为四支,但更多的祖先一直留居山乡,自那时起,在城之人日盛,在山之人日衰,到明季时留居山乡的祖先竟人亡产荡,成为了我们永远的痛。
现还我族谱中第一支至八代、第二支至九代的本来面目,恕我赘录我祖先名讳如下:
清徐罗氏第一支一至八代:
一代:始祖,仲祥,郭氏,原籍四川成都府人。自唐仕为青州仆射。青州即梗阳也。
生五子:文远、文秀、文举、文质、文焕。
二代:仲祥子,文远,白氏,生子一:景素。
仲祥子,文秀,王氏,生子二:景中、景岩。
仲祥子,文举,刘氏。
仲祥子,文质,陈氏。
仲祥子,文焕。
三代:文远子,景素,张氏。
文秀子,景中,温、刘氏,子三:溢、演、满。
文秀子,景岩,王、张氏,生子一:贵。
景思。
景初,温氏。
景庸。
景贤,高、朱氏。
四代:景中子,溢,张氏,生子一:公全。
景中子,演,张氏,生子一:公玉(第二支见后)
景中子,满,刘氏,生子二:公谦、公海。(第三支下略)
景岩子,贵,裴氏,生子二:公政、公勉(第四支下略)。
第一支五代:
溢子,公全,刘氏,生子五:钊、钺、锦、镐、镡。
第一支六代:
公全子,钊,王氏,生子三:才广、才积、才盈。
公全子,钺,牛氏,生子三:才源、才用、才良。
公全子,锦,智氏,司吏,生子六:才聚、次子出外、才增、才森、才宝、才仓。
公全子,镐,郭氏,生子二:才茂、才盛。
公全子,镡,侯氏,生子三:才兴、才真、才义。
第一支七代:
钊子,才广,张氏,生子三:能、干、山。
钊子,才积,刘氏,生子三:志、玄、奈。
钊子,才盈,张、耿氏,重庆府通判,生子一:几。
钺子,才源,邢氏,生子四:青、州、继、 玘。
钺子,才用,常氏,生子三:经、纶、纲。
钺子,才良,梁、刘氏,生子四:辉、耀、光、鉴。
锦子,才聚,张氏,生子二:宗、让。
锦子,(次子出外)。
锦子,才增,耿氏,生子三:崇、阳、定。
锦子,才森,石、张氏。
锦子, 才宝, 赵、万氏, 生员, 待赠文林郎, 生子四:祐、(礻堅)、祺、礼。
锦子,才仓,刘氏,生子二:囗(‘斌’在上、‘全’在下组合的字) 、赟。
镐子,才茂,邢氏,生子三:彪、熊、虎。
镐子,才胜,程氏,生子三:威。
__ 镡子,才兴,出外。
镡子,才真,出外。
镡子,才义,出外。
第一支八代:
才广子,能,朱氏,生子三:时庆、时遇、时吉。
才广子,干,刘氏,生子二:时相、时臣。
才广子,山,高氏。
才积子,志,刘氏,生子二:时钦、时锡。
才积子,玄,程氏,生子一:时策。
才积子,奈,侯氏,生子一:时仰。
才盈子,几,侯氏,生子一:时文。
才源子,青,张氏,生子二:张不理、不占地。
才源子,周,白氏,生子四:时英、时彦、时进、时亨。
才源子,继,梁氏,生子三:时顺、时正、时昌。
才源子,玘,路时,生子一:时春。
才用子,经,夭。
才用子,纶,刘、任氏,生子三:时美、时高、时登。
才用子,纲,刘氏,生子三:时泰、时言、时行。
才良子,辉,成氏,生子三:时品、时俊、时杰。
才良子,耀,郭氏,生子一:时雍。
才良子,光,白氏。
才良子,鉴,胡、李氏,生子三:时旌、时奖、时励。
才聚子,宗,王氏。
才聚子,让,张氏,生子一:时德。
才增子,崇,(妻子一栏空),子一:友仁。
才增子,阳,(妻子一栏空),子三:时明、时重、槐三。
才增子,定,在湖广。
才宝子,祐,侯、何氏,生子三:时化、时信、时侔。
才宝子,(礻坚),耿氏,生子三:时敏、时敬、时新。
才宝子,祺,马氏,监生,生子一:时翰。
才宝子,礼,韩氏,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生子二:时龙、时凤。
才仓子,囗(‘斌’在上、‘全’在下组合的字),刘、张氏,生子二:时望、时举。
才仓子,赟,(妻子一栏空),子一:时范。
才茂子,彪,刘氏,生子一:时勉。
才茂子,熊,王氏,生子一:时来。
才茂子,虎,朱氏,生子三:时雨、时霖、时先。
才胜子,威,出外。
清徐罗氏第二支一至九代:
一代:始祖,仲祥,郭氏,原籍四川成都府人。自唐仕为青州仆射。青州即梗阳也。
生五子:文远、文秀、文举、文质、文焕。
二代:仲祥子,文远,白氏,生子一:景素。
仲祥子,文秀,王氏,生子二:景中、景岩。
仲祥子,文举,刘氏。
仲祥子,文质,陈氏。
仲祥子,文焕。
三代:文远子,景素,张氏。
文秀子,景中,温、刘氏,子三:溢、演、满。
文秀子,景岩,王、张氏,生子一:贵。
景思。
景初,温氏。
景庸。
景贤,高、朱氏。
四代:景中子,溢,张氏,生子一:公全。
景中子,演,张氏,生子一:公玉。
景中子,满,刘氏,生子二:公谦、公海。(第三支下略)
景岩子,贵,裴氏,生子二:公政、公勉(第四支下略)。
第二支五代:
演子 ,公玉,武氏,生子三:通、达、富。
第二支六代:
公玉子,通,温氏,生员,生子四:尚絅、尚缟、尚素、尚绒。
公玉子,达,郭氏,义官,生子二:尚纹、尚经。
公玉子,富,王氏,生子五:尚繪、尚综、尚授、尚綖、尚纯。
第二支七代:
通子,尚絅,康、袁氏,子一:麒。
通子,尚缟,郭氏,贡生,生子三:豸、豹、貅。
通子,尚素,杨氏。
通子,尚绒,侯氏。
达子,尚纹,高氏,晋府引礼,生子二:份、儒。
达子,尚经,武氏,国学生,徽州府经历,生子四:伟、侨、偕、储。
富子,尚繪,万氏,贡生,生子二:忠、孝。
富子,尚综,苏、张氏,生子四:高、奎、冠、裳。
富子,尚授,庠生。
富子,尚綖,武氏,生子四:诗、书、秋、春。
富子,尚纯,牛、程氏,生子三:宽、万、千。
第二支第八代:
尚絅子,麒,赵氏。
尚缟子,豸,苏氏,生子四:天福、天祚、天雨、天节。
尚缟子,豹,刘、牛氏,生子一:天贞。
尚缟子,貅,温氏。
尚纹子,份,刘氏,省祭官,生子三:正人、正学、正印。
尚纹子,儒,刘、陈氏,贡生,生子三:正己、正蒙、正伦。
尚经子,伟,时氏,生子一:正心。
尚经子,侨,刘氏。
尚经子,偕,王氏,生员。
尚经子,储,刘、林氏,生员,生子一:刘罗儿。
尚繪子,忠,侯氏,生员,生子一,正恩。
尚繪子,孝,刘氏,生子二:正邦、正家。
尚综子,高。
尚综子,奎,王氏。
尚综子,冠。
尚综子,裳。
尚綖子,诗,王氏,生员,子一:正鹄。
尚綖子,书,生员。
尚綖子,秋,牛氏,生子二:正谊、正身。
尚綖子,春,梁氏,生子一:正俗。
尚纯子,宽,程氏。
尚纯子,万,武、李氏,生子五:文奎、文世、文德、文庆、文宁。
尚纯子,千。
第二支第九代:
豸子,天福,郜氏,生子一:四十儿。
豸子,天祚。
豸子,天雨,吴氏。
豸子,天节,郭氏。
豹子,天贞,裴氏。
份子,正人,刘、田氏,生员,诰奉政大夫陕西庆阳府同知,太宜人刘氏,生子三:昂、士昌、昱。
份子,正学,万氏,生员。
份子,正印,万、刘、田氏,生员,生子三:旻、昴、量。
儒子,正己,秦氏,字以道,贡生,任大同府训导,生子二:
昇、晏。
儒子,正蒙,王氏,贡生,任汾州府宁乡县教谕,前任万泉县训导,生子三:炅、冕、鼎。
儒子,正伦,苏氏,廪生,待赠奉直大夫,陕西宁强州知州待赠,太宜人苏氏,生子三:晸、早、晑。
伟子,正心,王、孙氏,贡生,原任文水县教谕,生子二:顯、昶。
储子,刘罗儿,出外。
忠子,正思,王氏,生子三:最、昺、冔。
孝子,正邦,王、董氏,生子二:暠、员。
孝子,正家。
诗子,正鹄,牛氏,生员,生子三:選、遷、迪。
秋子,正谊,李氏,生子二:进,宇。
秋子,正身,啜氏,生子三:晃、遇署、会署。
春子,正俗,时、梁、武氏,生子三:强、好、仙。
万子,文奎,武氏,生子一:兴。
万子,文世,丁氏,生子二:英、豪。
万子,文德,王氏,生子二:雨、夏。
万子,文庆,牛氏,生子一:志强。
万子,文宁。
陈辽先生在《再论》的第三部分“三、《罗氏家谱辨析》”中又写到:“《罗氏家谱》由《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于明隆庆元年(1567)最早纂修,当年他写了《清源罗氏家谱序》,署名“正己”,他的身份是“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过了十七年,到明万历十二年(1584),他又写了一《序》,署名“礼”,这时他已是“致仕教授”。“礼以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罗礼便是罗正己。我们再看《罗氏家谱》第八代对罗礼的介绍:“才宝子,贡生,任大同府教谕升大同府教授”,和罗正己、罗礼的自我介绍完全一样。可见是清源罗氏第八代子孙罗正己即罗礼纂修了《罗氏家谱》。”,对于这一段话,还需要再商榷吗?
不过,为写这篇拙文,我又多次拜读了陈辽先生的《一论》,发现他在《一论》第二部分“二、梗阳罗氏第六代罗锦‘出外’的‘次子’绝非罗贯中”中也曾这样写到:“在罗礼的名下,明明白白写道:‘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也就是第一个纂修清徐《罗氏家谱》时(1567)自称‘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的罗正己、而在万历十二年(1584)《序》中称‘致仕教授’的罗礼。”此处分开来看,他倒是把我族谱中罗礼、罗正己的记载各照录了一部分,而且还用了“明明白白”这样的字眼,说罗礼是“贡生任大同县教谕升大同府教授”,这处算是写对了,是“大同县教谕”,但遗憾的是,陈辽先生在根本上对地理上的大同县和大同府好像就是辨不清,在官职上就是区分不清教谕、训导和教授。
据陈辽先生讲,他是在1999年9月15日至19日在清徐开会时拿到了清徐罗氏家谱。显见,陈辽先生在1999年很短时间内仓促写成的《一论》不像是在“细读之下”完成的,今年的《再论》中他又讲到“1999年,我在清徐获赠《罗氏家谱》,回来认真阅读并作了过细研究。”,不知他这里的“回来认真阅读并作了过细研究”,是指1999年9月19日后至1999年12月31日的事呢还是直至今日他还在做清徐罗氏家谱的研究,如果仍是说1999年的事,那么,那次他有点性急了,没看清《罗氏家谱》就下笔了,还侮辱了人家祖先;如果说是他直至今日还在做“过细研究”,那么,除了赞美他精神可嘉外,研究结果只能令人勾起十二年前的不愉快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