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倒了陈辽先生《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和《再论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两篇文章观点后,罗贯中清徐人的形象就更为高大,但与《录鬼簿续编》中明确指出的“罗贯中太原人,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复会”对接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后面章节我再分析。
现在我们先研究一下罗礼祖先沐手谨序的《序》的时间,在我族谱中,礼祖先序后所具是
“大明万历十二年甲申正月念八日致仕教授礼沐手谨序庠生时龙时凤什袭而藏
崇祯四年廪生毅士重錄
大清康熙廿六年岁次丁卯孟秋榖旦廪生仙品重书
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梅月之吉庠生元祥谨錄
嘉庆十四年岁次己巳春二月十七代庠生丕谟沐手重錄
咸丰六年岁次丙辰春三月十八代布政司吏应贵重錄”。
之前,我们一直都认为罗礼写序的时间就是万历十二年,但根据上面推导的他的年龄来看,这有点矛盾了,他十八岁当教谕不可能,则以二十八岁算,他的生年是1490年,那么到万历十二年(1584),礼祖先已经九十四岁了,他写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或说在当时经济社会条件下根本就难有,另一方面署“致仕教授”从常理上来讲,也是刚退休或刚退休一段时间内的自称,时间越久,自己也不会这样自称了,别人也会把对他的“致仕教授”改称为“曾当过教授”或“以前曾当过教授”,这不一定是对他的不尊重,而是说“时间久远了”。
因此,我们现在认为礼祖先是在他七十岁致仕退休后有时间和精力了,能顾及家谱之事了,他自己就他所知道的修了一谱,并沐手谨序了一篇简短的《序》,我们再敬录一次:“事以敦本为大,人以知本为先。吾闻远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仕于青州,即今清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入籍白马一,后迁城南三等都,自古清白传家,惟耕与读,凡吾乡罗姓,皆我一祖,但流传远矣,未知其祥,恐有差讹,不敢备载,姑以所知,附录于左,庶子孙有所考据,先祖不至失传,木本水源之念,尽万分之一云。”其中“但流传远矣,未知其祥,恐有差讹,不敢备载,姑以所知,附录于左”之数语之中“不敢备载,姑以所知”又是最核心之语,就是说,他对以前和其时不知道情况的人或不甚了解情况的人,就不敢备载了,这样这份家谱的不完整性就显而易见,特别是对其时未能入谱的人来讲,也就有失公允,所以这样这份家谱也就只能放在案头或书橱里了。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他的俩儿子我们的八世祖时龙、时凤公就什袭而藏了。所以,礼祖先的这篇序大约写于他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内,但远没有后到万历十二年(1584)。
我现在这样评价礼祖先的《序》,实属不恭,但与二支九世祖正己公的《清源罗氏家谱序》来比较,就觉得正己公的序又比较全面,特别是“今但自其所知,而为之录焉。”一句,说明是次修谱是人人参与,再加之我族是年清明节在祖茔立碑,可见那年我族是全族行动,是全族之力,相比之下,礼祖先的谱和序是一人之力,遗漏就情有可原了。礼祖先修谱的精神可嘉,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之前礼祖先的《序》在我族谱中的次序,现在仍应该一如既往地遵守,就是在本文中,为行文方便,我有的地方先悄悄地用了新认识,有的地方仍用《家谱序集》中的序次,惠阅时也无须费神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