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潞城区微子镇靳西村上有一处形似“卧牛”的巨石,当地许多年长的村民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小时候遇到天旱时节,只要听到山上老牛的哞哞叫声,就表示着快要下雨了,预示今年又是个好年景。随着岁月的沉淀,这处“卧牛”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守护神”,保佑着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把它称作“金伏牛”。这段传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微子镇土生土长的马改连,从小就埋下了传承这段乡情的心愿,她通过多方搜集资料,用一双巧手缝制出形态各异的“金伏牛布艺”,让这段传说“活”了起来,也让乡土记忆代代相传。
图为:马改连正在制作“金伏牛布艺”
在马改连的民间工艺合作社里,摆满了各式各样、造型别致的“金伏牛布艺”。它们有的三五成群像是在田间耕地,有的弓起后背好似在准备进攻,还有的眯缝着双眼准备休憩片刻……这些形态万千的“金伏牛布艺”,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现代生活,也在民俗文化中留住了家乡的记忆。家住微子镇的魏保枝是马改连清风云锦民间手工艺品的老顾客了,她的家里人都很喜欢马改连的手工艺品,“她家的做工讲究,颜色好看,形态各异,像我手里这对‘福牛’很有节日喜庆气氛,还有这对‘斗牛’造型,就很适合放在家里当日常装饰用品。”
最是故乡情更浓。这么多年来,马改连将家乡的记忆凝结在这一针一线中,把现实中的牛和理想化的“金伏牛”交融在一起,让它具有人的性格,充满人的情感,“不需要形似,而求神似”,同时也把她的祝福缝进了“金伏牛布艺”中。随着岁月的更替,马改连在原有的手工艺基础上,自己研究“扎染”技术,让金伏牛“活”起来。马改连告诉记者,“以往我基本是用成品布来缝制布艺。后来我发现,在自然光线下,牛的皮肤会呈现不一样的色泽。所以经过多方参考学习,我开始自己研究扎染。布料经过颜料浸染后会出现深浅不一的花纹,像这颜色深的地方可以用来做牛的腿脚,而这颜色浅的地方可以用来做牛的头脸。而且,用扎染布料制作出的金伏牛,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也更能体现牛皮的色泽、更生动。”
几十年来,马改连的设计来源一直坚持根植于当地乡土气息。今年61岁的她,靠着指尖上的技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用一双巧手带动当地30余位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更塑造出一张属于潞城的传统手工艺品名片。同时,马改连还是潞城区“惠民工程”的“常客”,闲暇之余经常带着她的手工艺课程走近群众、走进学校、上直播网课,将民间传统文化传递给千家万户。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少手艺人用“布艺”记录着当地的风土民情、生活习惯、情感信仰。作为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伏牛布艺”的主要传承人,马改连将自己的美好情感倾注于针线缝制中,用这几两碎布,几套针线,缝活了家乡的记忆。
也正是有像马改连这样的民间手艺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会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我将在手工艺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将更多民间文化缝制在布料上,坚持做‘金伏牛布艺’的手艺人,更要做家乡文化的守艺人。”马改连表示,“我会一直坚持‘传承’这份初心,多跟家乡人学习,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向互联网学习,创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给我们的‘金伏牛布艺’赋予更多时代价值,让我们的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曹颖、王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