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群山,掀起阵阵松涛,望望一碧如洗的天空,秦安松呼了长长一口气,感到身心舒畅,同时,一丝忧虑涌上心头:预报说下午6点有雨,天气这样好,雨还会不会来……
秦安松是长治市平顺县打虎岭林场的场长。2024年冬天异常干燥,“几乎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雪,春天下了几场,也没下透,刨开树底下1公分的落叶,地皮全是干的。”秦安松说,前些天风大,吃饭、睡觉,哪怕去厕所心里都七上八下,千盯万盯,生怕一个不注意走了火。
图为:秦安松在林场办公室从事案头工作时也随时关注着窗外的林区
秦安松所在的打虎岭林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平均海拔1700米,森林覆盖8500亩,是平顺县面积最大、绿化率最高的林场。1970年,秦安松21岁,那年他来到了打虎岭林场,如今已有55个年头。
秦安松回忆,刚来林场的时候,山头还只有零星的树苗,工作人员还不叫护林员,大家的身份更像是造林员。秦安松用脚搓了几下脚下的碎石,说:“太行山土薄石头多,本就不多的土,刮风刮走一层,下雨冲走一层,长年累月,种活一棵树,难上加难。”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安松和林场的工友们吃着大锅饭,住着简易棚,挑土上山、修水平阶、挖鱼鳞坑,在光秃的山岭上培苗育木。“在石头缝里种,在悬崖边种,抢雨季种……大家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树多活一棵,山多绿一坡。”
肩膀上的皮肤蜕了一层又一层,脚下的布鞋磨破一双又一双,一月月、一年年,秦安松和工友们种下了万株林苗、建起了瞭望台、盖起了办公房,靠着劳务输出、种植苗木、抚育管护,把林场建得有声有色。十余年间,打虎岭林场面积由原来的4000多亩增加到8500亩,1996年,打虎岭林场被评为“全国社队林场管理好单位”。秦安松也因能吃苦、肯吃苦的拼劲儿,于1990年当选打虎岭林场场长。
图为:秦安松每天都要对卡口内备用的防火物资进行检查
种树不易,护绿更难。“一个不对付,几十年的心血就会在瞬间化为灰烬。”秦安松说,森林防火是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防火期遇到大风天气,要二十四小时值守。不管谁进山,自己都要耐心叮嘱好几遍:不带火、不用火、林安全、人平安。白天说习惯了,秦安松晚上睡觉也嘀咕这几句话,“家里人笑我魔怔了,我想动动嘴皮子的事,只要对林子好,我说一万遍也愿意。”
现在,秦安松和另外9名同事共同看护这片林场,10个人共同组成的护林队伍里,最年轻的也有50岁了。他和杨喜凤等6个巡逻员算一支移动小分队,另外4个分别驻守在三个检查站和一个瞭望台,林场条件艰苦,护林员的妻子们为了照顾丈夫,会一起住山上来,日久天长,打虎岭安起了一个个小家。
图为:秦安松与护林员在山顶处的瞭望台瞭望林区情况
秦安松每天都要去各个站所检查一遍,应急储备库里的防护服有没有损坏,水壶有没有漏水,灭火器有没有过期,油锯、劈斧、砍刀、铁扫帚有没有锈蚀……“必须一一检查到位,防患未然、防微杜渐,这些东西关键时候能派上用场。”其余时间,秦安松也还是穿梭在这片山林里,口袋里装点干粮,一只望远镜,一个军用水壶,与树为邻,与林为友,累了歇歇,饿了啃点干粮,察看林木长势、虫害异常,检查有没有偷砍盗伐现象……“一天天过得很快。”
这些年林场的环境越来越好。春夏,打虎岭鸟鸣啾啾、清风朗畅;秋冬,林场或枫红柏绿,或银装素裹,置身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下午五时,乌云笼罩在了打虎岭的山头,秦安松行走在葱郁的林间,灰白的头发格外显眼,他抚着碗口粗的柏树说:“我和树一样,只是长大了,心里眼里都是绿的,胸口的热乎劲不减少年。”(苏娟、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