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种稻,小满插秧。”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关键期,走进长治市沁县南里镇樊村,远远就听到水田里传来的“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只见工作人员正驾驶着插秧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机械所到之处,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依次滑落,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一排排插好的秧苗随风摇动,像在庆祝100亩水稻种植拉开序幕。
图为:工作人员正驾驶着插秧机在田地里插秧
而一畦畦水田里,还能看到分散的三三两两村民左手攥着秧苗,右手快速分苗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通过插秧机插到水田中。村民温如芳一边弯腰补秧,一边开心地与我们聊着:“村里当时要流转土地种水稻,正好我们家的一小部分地就在这个范围内,于是我们就流转给集体,一亩地可以收入1200元流转费用,而且我还可以就近务工,一天可得100元。记得3年前,村里刚开始种植时,请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当时农技员教的‘宽窄行’法,我现在还记着呢!”从她熟练的动作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农技培训现在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此刻,农户们正将所学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种植中,为水稻的良好生长奠定基础。
看着就快要插完秧苗的水田,樊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对于机械插秧赞不绝口,他说:“刚开始种植时用传统插秧,每亩地两个劳力一天才能完成,实行机械化作业后,一台机子一天可以插播15亩,效率是人工插秧的15倍,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成本,还有助于增产增收,今年水稻丰收我们很有信心。”
据悉,为了确保稻子的生态品质,在品种选育上,樊村积极种植耐寒抗病优质品种,目前优质稻种覆盖率达75%以上。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农业的标准,采用了“稻蟹共生”生态模式,确保稻米品质纯正、营养丰富。
百亩水稻不仅可以带动农业增效,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村民共享产业红利。在田间打理秧苗的稻田管理员赵克兵激动地说道:“我就是樊村村民,在稻田工作两年了,每年从5月底到11月份,每年六个月时间,稻田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从整地、放水、插秧、修堰开始,中间还要除草,收割、晾晒、装袋入库。我和我爸在这里一个月每人挣3000块钱,这样算下来,半年我们父子俩就是36000元,感觉挺好,其他时间还能种了家里的地,干点日常的家务,感觉特别好。”
图为:航拍下的樊村近百亩良田披上“绿装”
近年来,樊村抢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深耕特色产业“沃土”,地还是那些地,但经营模式不一样,地块集中才能释放规模效应。从2023年试种30亩,到2024年扩种50亩,再到2025年春天,樊村继续平整50亩低洼地推行“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在每年的插秧季和丰收节活动期间,也会吸引大量游客来体验农耕文化。稻与蟹“制霸”田园,让这片曾经的撂荒地不仅重现“塞上江南”盛景,更蹚出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致富路,从田野里掘出更多“金”。
樊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向东对于村里发展的“稻蟹共生”产业信心十足。他说:“2025年是我们樊村种植水稻的第三个年头,在南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种50亩,达到了100亩的种植规模。目前正是稻田插秧的繁忙季节,村内有20多人参与到插秧、管护等工作当中,每人每天收入能够达到100多元。7月份我们村将继续投入4000斤的蟹苗,发展蟹稻共生产业。等到11月份就将迎来收获的季节,预计收获稻米10万余斤。”
看着已经接近尾声的插秧工作,樊村近百亩良田已披上“绿装”。在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农业劳动解锁了更多“新姿势”,广袤的田野上孕育着又一年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