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兴“游学”,今时有“研学”。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研学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文旅+研学”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式,已越来越受家长与学生的欢迎,大同市“文旅+研学”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同作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美誉,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可移动文物37048件套,总计240768件,在文旅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同“文旅+研学”发展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研学市场的总盘子已达到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近年来,大同研学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旅游市场的游客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目前18岁以下游客群体占比从2019年的2.19%上升至10.63%,家庭亲子游为大同贡献了25%的客源。特别是近两年,大同研学旅游市场供需两旺,特色研学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先后打造了《研学中国古都 读行天下大同》研学IP,发布了5大主题10条研学线路,接待了来自北京多所名校学生,服务了东北、河北、上海、内蒙等机构的亲子游,已成为山西一站式研学服务平台。云冈石窟接待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华严寺、善化寺随“悟空”火爆出圈,以古代建筑、壁画、造像为主的艺术类研学路线十分火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消费新时代,“研学+”的新模式逐渐成为研学旅游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快推进“文旅+研学”发展,能够进一步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还能够为大同文旅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大同“文旅+研学”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缺失。尚未制定研学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尚不清晰,不利于强化政策保障、统筹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导致整体规划布局不清晰,研学地方标准不明确,产品体系不完善。
(二)专业人才缺失。我市研学导师、研学游管理运营等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研学游产业快速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育机制尚在建立完善过程中,造成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文旅+研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合力缺乏。“文旅+研学”涉及教育、文旅、文物、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管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综合监管、考核评估等机制尚不健全,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没有完全形成。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市场开发。紧盯京津冀庞大的市场需求,携手行业专家及本土精英团队,共同绘制大同研学蓝图,创新构建市域研学产业空间布局,精心打造“大同研学地图”。积极塑造城市研学独特IP,树立鲜明的研学品牌,通过模块组合不同产品,精准吻合消费端定制需求,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
(二)注重人才培育,强化课程开发。加强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强化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加强对现有研学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导游、教师等主体为重点,培养策划、组织、指导、管理等全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研学导师、管理运营经理人等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注重课程开发,紧扣不同年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课程,突出考察探究式、体验式研学,真正实现从旅行到研学的跨越,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三)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硬件建设。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教育、文旅、文物、市场监管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参与的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全市研学游资源,提升跨部门、跨产业、跨地域合作效能,激活研学旅游全盘棋局。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对研学游开展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管与服务,为研学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加大专门研学场地、教室建设力度,提升就餐住宿、医疗保障等服务能力,不断推动研学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
助编:李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