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2020尧都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正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汾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也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戏曲,所以又被誉为戏曲之乡、小梅花之乡。从2002年的梁静到2017年的张玉蕊,临汾共收获53朵小梅花,去年临汾市选送的四名选手勇夺四朵“金花”,至此“小梅花”总数达到了57朵。
临汾当地有名的剧种当数蒲州梆子了,它又称蒲剧,也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山西临汾、运城,当地人称蒲剧为“乱弹戏”。蒲剧的表演,程式丰富,风格较为豪放,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
图1蒲剧《王宝钏》剧照
本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三小旦(王存才、冯三狗、孙广胜)的表演都各自成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堪称技艺超群,极具艺术魅力,当时有句话广为流传“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近年来,临汾也涌现了许多蒲剧艺术家,为蒲剧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泽民,山西临汾蒲剧院老生演员,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贩马》、《赵氏孤儿》等,他主持蒲剧团工作后,长深入到农村,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任跟心,中国现代蒲剧表演艺术家,她带领剧团走遍了全国各地,把蒲剧带到了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许多后继人才。
说起元代山西戏曲的发展,据《元史太宗记》、《山西通志》等记载,在当时的晋南一带,几乎村村有戏台,足以见得元代山西的戏曲艺术是多么发达。目前全国现存元代戏曲舞台共7座,其中临汾市拥有5座,尧都区就占有了3座。尧都区的3座戏台位于城区的西北部,分别分布在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东岳庙戏台、王曲东岳庙戏台,是中国罕见的一组古式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王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戏台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后因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地区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维修。戏台采用乐楼的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后面及两侧后半部三分之一筑墙,正面当后台,无前后场之分,它至今还保留着宋金时期乐亭戏台的独特风貌,这一特点与现代的T形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2牛王庙戏台
王曲东岳庙元代戏台位于吴村镇王曲村,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与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为同一时期建筑。东岳庙元代戏台坐南朝北,单檐歇山建筑,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硬山卷棚式结构,民国初年重修时增建;后部分是十字歇山顶建筑。
图3东岳庙戏台
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位于土门镇东羊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富有特色的一座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平面几乎呈正方形,正面敞开,三面封闭,尤其是其顶部为十字歇山式,内檐梁架斗拱叠成藻井,结构别致精巧,为八卦形,故亦称此元代戏台为“八卦亭”。戏台坐落在1.75米高的台基上,看起来宽敞、明亮,是演艺的绝佳场所,先人的智慧一下子便从历史深处豁然显现。
图4东羊后土庙戏台
近年来,尧都区对三座元代戏台进行了重修,三座元代戏台建筑相映成辉,成为尧都传统戏曲艺术建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研究元代戏曲重要历史证据。更重要的是,临汾这些深厚戏曲历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库,要利用好地方戏曲资源,弘扬推动尧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与经济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