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戏曲普及之蒲州梆子)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幅来自晋西的旧戏台楹联,集中反映出了山西人民对戏剧强烈的喜爱。山西戏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那个时候,山西已有“舞亭”、“舞楼”等正式的戏台了。明代中叶以后,山西地方的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戏曲之风在民间尤为兴盛。
山西省的戏曲流传范围最广的要算四大梆子了,分别是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它们历史悠久,各具艺术特色和风格。
图1晋南蒲剧《三关明月》
蒲剧是临汾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又称蒲州梆子,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亦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观看了当地的戏曲,对蒲剧赞不绝口。他在《乱弹词》中写道:“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qú shū)一片是邯郸。”诗的意思是:这里的蒲州梆子曾经为皇帝演出过,如若不是今天亲自到剧场观看,真是让人难以相信会如此精彩。我最喜欢葵娃这个伶人的台步,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向她学习。我们从诗句“翠花看”中亦可以得知,康熙皇帝对蒲剧曾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平阳的乱弹戏曲已具备极高的欣赏价值,在全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蒲州梆子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角色行当,脸谱色彩和线条比较简洁朴素,却又不失明朗活泼等特色,如此一来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样貌、性格等。蒲剧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火爆奔放,动作幅度大且夸张,因而从表演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讲,能够与脸谱色彩等相互衬托,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图2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演出《挂画》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孝道题材的蒲剧不在少数,以《墙头记》为例,它主要讲述了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为两儿不孝,遭到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的悲喜剧。这出戏中斥责了儿女的不孝,警醒人们应遵守最传统的“孝”,养亲敬亲乃是孝道中最基本的观念和准则。
经历了无数次历史的洗礼,无论是慷慨激昂的唱腔,还是悠扬婉转的曲调,都深深印刻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艺术长廊中。说到底,蒲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用来逗人一乐的剧目。它丰富的演唱内容、生活气息浓厚的风格、接地气的故事题材让人从中感受到不只是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晋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无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