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山西省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今天的重头戏是山西四大梆子:蒲剧、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历史上最早记载四大梆子的名称,是清代张际亮道光八年(1828年)的《金台残泪记》,可见当时的山西梆子在北京已初具影响力。
古老且有底蕴的剧种: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因起源于山西省西南部蒲州(今永济县)而得名。蒲剧的音乐包括唱腔、曲牌和锣鼓三部分。剧目有本戏、折戏等500多个,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
前天我们提到火爆奔放、动作幅度大而夸张是蒲剧最大的特点。它的唱腔慷慨悲壮,所以特别适合用来表现愤恨、踌躇抑郁等情绪,这也是将历史名剧《窦娥冤》拍摄成蒲剧电影的主要原因。
图1蒲剧《窦娥冤》
从整体来讲,蒲剧电影《窦娥冤》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关汉卿《窦娥冤》的风貌,讲述的是一个正直孝顺的妇人窦娥,因受尽冤屈而抱憾而亡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表现了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斗志和勇气。这部电影的成功上映,为蒲剧这一古老的、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剧种树立了一座丰厚的里程碑。
融合多种元素的剧种:晋剧
晋剧,又叫中路梆子,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杞县、太谷和太原而得名。中路梆子发展初期,大多数艺人是蒲州人,演出中使用的语言也是蒲州话。之后在长期的演出中,它大胆吸收了晋中民间艺术,融合了祁县、太谷的秧歌、汾阳干板秧歌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晋中本土特色的风格。
图2晋剧《打金枝》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乱弹”、“腔儿”、“曲子”三类。“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种板式;“腔儿”是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它保留了蒲州梆子高亢激越的特色,而又不失清新委婉,因而既能将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能生动地刻画出民间的悠悠美好生活,二者不同风格的巧妙结合,是晋剧得众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最直接的原因。
慷慨豪爽的剧种: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来源于蒲州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关于它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1955年2月忻州专属北路梆子剧团成立算起,另一种是从1958年山西省文化局文件,统一全省戏剧名算起。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成立,只不过前者是民间对它的定义,后者属于政府统一性的规范。
图3北路梆子《穆柯寨》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与十六世纪中叶,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北路梆子虽然说与蒲州梆子关系密切,但是其剧目内容、音乐旋律还有表现手法却与蒲剧不同。北路梆子本身腔调较高,表演铿锵有力,音乐风格慷慨豪爽,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豪爽、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深受晋北地区人民的喜爱。郭沫若曾经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称赞北路梆子。
富有爱国情怀的剧种: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上党梆子虽名为梆子,实则是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上党梆子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音调高亢明朗,粗狂朴实,风格强烈明快。上党梆子的剧目共有700出,现存在剧本400多个,表现杨家将、岳家将的剧目较多,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三关排宴》经过赵树理同志的协助整理之后,在1962年搬上了大银幕。
图4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日益人繁荣,赏心悦目的东西愈发让人眼花缭乱,四大梆子的发展开始面临着不少困难,如创作队伍断档、受众群体老龄化等。如今我们头顶群星闪耀的文化星空,脚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山西戏曲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克服重重难题,乘风破浪,阔步迈向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