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大家好好说道了下临汾尧都的蒲剧名家郭泽民先生,也许是受到小时候父亲的影响,对于郭泽民先生的印象较深,在撰稿期间才发现,在临汾有一位女士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郭泽民先生,而且她还和郭泽民是多年的老搭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临汾尧都人我深感愧疚,望着那一串串耀眼的奖项和荣誉、享受着那如诗如画的演绎……
今天,我就带大家好好领略一下“三晋第一梅”的风采。
她,就是任跟心。
任跟心,女,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共十三大、十六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政协委员,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临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现任临汾蒲剧院院长。
任跟心主工旦脚,她传承、吸收了蒲剧已故著名旦角演员“王派”王存才的表演风格与剧目,其表演功底深厚扎实,继承掌握了众多的蒲剧传统经典剧目,唱腔天然质朴,表演细腻深沉,身怀各种娴熟的技巧,尤擅扇子功、手帕功、水袖功、椅子功等传统表现技巧和表演方法,在水袖上独创了“跪步双托荷叶袖”的表演技巧。
在《表花》一折中以扇子功、手帕功著称。她运用扇子、手帕技巧,配合各种造型舞姿身段,载歌载舞地表现了丫环梅英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少女性格与形象。
在《挂画》一折中以椅子功著称。她运用“单腿跪椅”、“交跳椅”、“跪腿扫椅”、“金鸡独立”、“椅上探海”、“转身跳椅”、“单腿跳椅”、“窜桌坐椅”等一系列表演特技,展示出人物激荡的心情,把初恋少女盼、窘、急、娇、怨、羞的心理状态表现的逼真传神。
在《打神告庙》一折中以水袖功著称。她通过水袖功的云手袖、团花袖、波浪袖、涟漪袖、车轮袖、托塔袖、单摆转盘袖、正侧重叠转盘袖、直冲展翅飞卷袖等一系列水袖功技巧表演,表现了敫桂英遭休弃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情感矛盾,把敫桂英愤怒、哀怨、凄凉、悲苦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更是突破了传统戏的限制,在《土炕上的女人》成功地塑造了杨三妞艺术形象,从19岁演到71岁,演得朴实、自然,不露雕凿的痕迹,被专家评为“进入了有程式但不刻意表现程式的‘化境’”。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她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恰用技巧,戏与技合,使蒲剧艺术传统的表演技艺与不同的人物相结合,将现代审美融入角色塑造中,使蒲剧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她的代表剧目有《挂画》、《烤火》、《打神告庙》、《表花》、《孙成打酒》、《拾玉镯》、《杀狗》、《烟花泪》、《土炕上的女人》等。她主演的戏曲《烟花泪》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主演的《挂画》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建国五十周年戏曲精品荟萃》,她在1993年、1994年去新加坡演出,首次使蒲剧走出国门。2003年又应邀赴新加坡和台北演出,参加亚洲艺术节、国际艺术节演出。她为吉剧、川剧、赣剧、京剧等多个兄弟剧种传艺,将她的技艺教给各剧种学生。
1963年任跟心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4年考入山西省临汾艺术学校蒲剧班学习戏曲表演,在这里,她把蒲剧旦角的看家戏《挂画》《表花》《烤火》《拾玉镯》等都学到手了。1978年,山西首届戏曲学校汇演在太原举行,任跟心凭借一出《挂画》让观众叫好不已,她开始在戏曲圈崭露头角。
1980年她荣获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等奖”,这份荣誉和认可,给她以莫大的激励,获奖后的她不骄不躁,更是刻苦训练,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艺。
1983年10月,临汾蒲剧院派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等人组成演出团,带着《挂画》《跑城》《救裴生》《火焰驹》《周仁献嫂》等剧目赴京。他们最初在吉祥剧院、长安剧院、广和剧院演,谁想到后来被请到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演出。并获得了戏曲元老张庚和郭汉城、剧协主席曹禺、文艺界老领导周扬、京剧大师阿甲等专家赞誉:他们是每一个细胞都会说话,戏、技、艺完美结合、水乳交融,尤其是《挂画》,这是无声的绝唱!
时任中国剧协常务书记刘厚生当场决定,由《戏剧报》《戏剧丛刊》出面,向全国推荐任跟心、郭泽民和崔彩彩三位青年演员。蒲剧在北京刮起旋风,40多天,他们几乎演遍北京的所有剧场,场场爆满。老专家们一致认为,不能让这些孩子就这么回去,已经讨论过的梅花奖,必须提上日程。等他们载誉回到临汾的第二年,第一届梅花奖揭晓了,任跟心、郭泽民双双获奖。
上图:中国戏剧首届梅花奖,任跟心(左)、郭泽民(右)
第一届梅花奖的获得,奠定的不仅仅是蒲剧的地位,还有山西戏曲的发展,同时也代表着蒲剧发展和弘扬的担子落在了自己身上。为了不负蒲剧人的期望、她去向老领导请教、向授业恩师们请教、向同行们学习探讨、自己刻苦钻研,剧本、场景、台词、动作、唱腔、表情、技巧、表演手法等等,一步步的从无到有。
终于,这出不同于以往的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诞生了。该戏一经上演,就成了广受欢迎的大戏,当月连演28场,场场爆满,多少人深夜苦等、茶饭不思。
上图:蒲剧《土炕上的女人》郭泽民(左)、任跟心(右)
2001年,任跟心、郭泽民等人在阔别京城十八载后,带着《土炕上的女人》回来了。北京再次轰动,专家们端着盒饭等发言,认为这出戏把戏曲程序完美地、无形地化入现代戏中,以此为标志,中国戏曲现代戏成熟了。
这一年,任跟心梅开二度,她是山西戏曲史上第一个二度梅,获得了“三晋第一梅”的美誉。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便是对她艺术生涯最好的肯定。然而辉煌的成就和荣誉,是忙碌疲惫的辛勤付出造就的。
2000年的时候,她与郭泽民牵头,自筹资金,创办临汾艺校蒲剧院定向班。那段时间,她不仅要排新戏,带团演出,处理大小经济事务,还要给孩子们上课,经常累得发不出声来。她知道,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得有取舍。思前想后,她放弃了自己,把精力放到了处在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身上。那是蒲剧的未来。
2003年,任跟心带着孩子们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孩子们不负众望大放异彩,斩落多朵“状元花”、“金花”。中国剧协特授“小梅花”称号,2005年“小梅花蒲剧团”正式成立,这是唯一一个由中国剧协命名的小梅花剧团。
小梅花蒲剧团的成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行当齐全、功底扎实、年轻有为的蒲剧接班人,得到了文化艺术界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赞誉。
上图:临汾小梅花蒲剧团《杨门女将》
多年以来,任跟心总是站在舞台的最前沿,深入到山区农村送戏下乡;她带领剧团走遍全国各地,并把蒲剧带到了新加坡、台湾等地。担任领导职务后,改进剧团管理,实施精品战略,狠抓艺术创新,培养后继人才。启动了《蒲州梆子志》的编纂工作,结束了蒲州梆子有剧无史的历史;改版升级《蒲剧艺术》杂志,并不间断发行出版,挖掘整理《蒲州梆子传统剧目汇编》十五卷。为培养后继人才,她携手老搭档郭泽民筹资创办蒲剧院代培班、还一起出资设立了少儿蒲剧奖学基金会,成立了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开创了整体培训蒲剧人才的模式,改变了蒲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可以说是一手建立和培养了蒲剧第三代传承人。
她从艺46年来,塑造了《挂画》中的含嫣、《表花》中的梅英、《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土炕上的女人》中的杨三妞等一系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如今,又将这些表演技艺传于后人,使蒲剧的百花苑中绽放出了十余朵鲜艳的“小梅花”。可以说,作为党员和蒲剧传承人的任跟心,为了蒲剧已经奉献了她的一切。
自1980年开始,她先后获得了“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等奖”“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员奖”“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主演一等奖”“青年表演艺术家”“先进个人”“优秀文艺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优秀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现代戏突出成就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二度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艺术主角奖”“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等荣誉。
从开始的“青年演员”,到年少成名的“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便是“艺术家”,经过“先进”和“劳动模范”的磨砺沉淀后,再创辉煌的“二度梅”、“文华奖”,终成“德艺双馨”、“非遗传承人”,她这一生所获的荣誉,就是一个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最好缩影,而《人民日报》于2019年对她进行的专栏报道中所说的“一树梅花绽满园”便是对她再贴切不过的评价了:“任跟心的意义在于对蒲剧艺术的全面接续。她在文艺绽放的时代适时“开出花来”,又在最好的时候转身,把蒲剧传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