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散文欣赏】寻觅“惊蛰”里的人生智慧)
寻觅“惊蛰”里的人生智慧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长韩亚丽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响亮的节气。二十四节气里像谷雨、清明、芒种、白露这些名字都像宋词婉约派的低声轻吟,唯美典雅,唯有惊蛰像豪放派的长啸呐喊,因为一声惊雷,蛰虫惊醒,万物回春。
在老黄历中,惊蛰的节气常常关乎农事,唐诗有云:“微雨开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间也有农谚:“惊蛰春雷响,农人闲转忙”“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跑了气”。农家人历来重视惊蛰这个节气,并把它作为春耕的开始,小时候的印象中也是过了惊蛰,麦田里的锄草、挖野菜的人们就多起来了,果园里果农也开始给果树施花前肥,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惊蛰,就这样一夜之间,叫醒了春天,叫醒了万物苍生,让春天一下子活泼灵动起来,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有了“谁家新燕啄春泥”,有了“一窗新绿待啼鹃”,有了“一年春事渐繁奢”,有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就这样从蛰伏走向奋起,从沉睡走向苏醒,努力拔节,拼命发芽,使劲开花……让冬眠的梦舒展着新生的羽翼!
惊蛰,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农耕文明的密码,告诉农家人“耕田播种,顺应时令”,又仿佛是告诉世人做事一样应该“顺时而动,应势而为”。老祖先就这样将人生智慧,聪明的藏在这“惊蛰”节气中,传承下来。细品惊蛰,一是惊起,当“惊”便起,就是学会顺时而动,应势而为;二是蛰伏,当“蛰”则伏,就是时机未到,学会蛰伏。想想天地虽博大深厚,却也一年四季,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有节有律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合适的时机蛰伏,合适的时机发芽,在合适的时机勃发,在合适的时间再迎来收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会蛰伏沉淀。像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一样,蛰伏也是人生不可缺少阶段,也是我们成就任何事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人生之所以需要蛰伏,一则是蓄积能量,一则是等待时机,寻求人生起飞的舞台。一个人只有经过蛰伏阶段的能量积累后,遇到合适的机遇,才能一鸣惊人。其实早在几千年的前我们的先祖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易经》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都是讲君子行事,时机不成熟时,必须藏锋守拙,积蓄力量,待机而动。这种藏,不是消极,不是躺平,而是一种顺应,是积攒实力,积累学识,砥砺才能,修炼心性。这样的蛰伏,就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生根发芽,终将绽放出夺目的花朵。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其实也就是蛰伏沉淀,积累能量。
顺势惊起奋进。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是时机、时势,而时机时势的特点往往是厚积而薄发,来得慢、发得急、去得快,稍纵即逝,于是一个人是否具备看到、看准并及时抓住的机遇的眼光,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菜根谭》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和《易经》中“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也表明要抓住机缘,利用运势,发挥能量,就能够“利见大人”。所以说真正做到蛰伏和沉潜的人,时机一到,必能奋起。“惊”就是要告诉我们,当人生在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时,一定要顺应时势,惊而“奋起”,最终实现人生事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应“蛰”时深潜,当“惊”时奋起。惊蛰时节万物惊动,各逞风流,一切都是努力奋斗的起点。今天如果你还被很多事务坎坷纠缠难以释怀无法突破,不如就通过“惊蛰”这个节气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或许这就是自己一年好运的开始。你看,一切蛰伏的美好正在醒来,让我们不负时光,不负自己,厚积薄发,蓬勃向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