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尧都文旅节之“农”墨重彩尧时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一度的“秋收”已拉开帷幕,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和喜悦。繁衍了五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如今处处“丰”景更好。
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明的创造者,代表人物就是帝尧。
炎黄时期,我们的先祖已开始告别狩猎为食的阶段,进入原始农业社会。尧即位之初,由于人们对天地自然缺乏正确认识,农业耕种处于混乱状态,时常因为掌握不准物候,而使寒霜侵杀禾苗,颗粒无收。特别是中原地区,五谷歉收,江河洪水泛滥成灾,猛兽频繁出没伤害百姓。再加上边远地区氏族部落林立,战争连年不断,天下动荡不安。
《尧典》记载,帝尧命令羲氏与和氏,观察天象,理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二分、二至确定以后,确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确定一年为12个月,而且以庄稼成熟的物候气象作为划定年的标志。这样,就把无序的农耕变成有序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让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后世把尧的这一功绩叫“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是帝尧执政初期的一项伟大成果,它从本质上帮助人民解决了农耕问题,实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有序生活。尧又教导人们耕种之法,带领子民兴利除弊,开辟农田,发展生产,教导人们敬畏自然,热爱生产生活以及赞美勤劳和智慧。
帝尧统领天下期间,曾经遇到过两次大的灾祸。一次是水祸,一次是旱灾。水祸肆横,“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帝尧根据众臣的推荐命鲧治水,采取堵塞的办法,9年时间,反而洪水泛滥更甚。后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躬行山川大泽,摸清水流脉络,采用疏导方法,理顺江河渠道,使肆虐的洪水畅流入海,天下万民得以安生。洪水退后,尧立即派巫咸传授人民医术,以便治疗瘟疫,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他还派夏禹父子传授人民建造城廓、宫殿和房屋的技术,派咎鲧传授制造耒耜 的技术,使人民在洪水退后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可就在此时,天下出现了大旱,尧带领先民抵御大旱。他派伯益传授凿井取水的技术,广泛凿井,浇灌庄稼,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说,水井的开凿,推进了农耕文明,也是尧对农耕文明的又一大功绩。
尧又让伯益教民众放火烧山泽,将猛兽赶跑。还“列土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辟土殖谷,以用养民,种桑麻,致丝某,以蔽形体。”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经过尧帝70年英明治理,古老的华夏大地第一次出现了天下太平、四方归服、百姓富足、安乐升平景象。由此,古人将帝尧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尧帝也被誉为“农耕文化的奠基人”。
如今,我们在一些农业纪念馆还能看到古老的犁、耙、锄头、镰刀等农具,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散发原始农业的质朴气息。如今它们早已被机械化新器具所取代,但它们闪耀过光芒,也温暖过一代代炎黄子孙,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立下过不朽的功绩,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见证者。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