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缙云之巅》,作者焦兴涛、李震、尹代波、廖登海。 |
火,对人类而言,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潜在的危险。在我国,“消防”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古称“火政”,不仅在文献中可见,在美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在《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张择端便如实记录了望火楼、护城河等消防设施。北宋赵佶《瑞鹤图》则清晰描绘了宫殿正脊两端用以避雷火的鸱吻。尽管这种装置的作用有限,但仍体现出古人“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文脉绵延。新时代消防员形象、消防员群体蕴含的英雄精神、消防救援工作的新风貌等,成为美术创作中的主角。第三十三个全国消防日之际,纵览消防题材美术创作,总结其中成果和经验,有助于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拓宽空间。
艺术的丰盈离不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蔚然成风。美术工作者积极行动,走近消防员群体,通过创作弘扬英雄精神。中国美术馆举办“为新时代人物塑像”119全国消防日专场活动,邀请雕塑家为优秀消防员代表塑像;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劳动者最美——‘为人民而作’大型系列写生活动”,多次组织美术工作者走进消防救援站采风;北京美术家协会动员美术工作者为消防员画像并举办写生作品展……一线视角为美术工作者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创作体验。比如,于文江、李晓柱、王辅民等赴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消防救援站写生时,正好赶上消防员出警。“太快了!很有安全感”成为大家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消防英雄形象。
消防员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动人瞬间,令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发了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黄艺博中国画《争分夺秒》着力表现消防员冲锋在前的担当。作品寄“书写性”于工笔重彩,在人物衣纹的勾勒以及消防器物表面肌理的皴染中,施以骨法用笔,强化情感表达。邵昱皓水彩画《烈火雄心——中国消防力量》捕捉消防员抵达救援现场即将展开工作的瞬间。画中人物英姿飒爽、神情严肃果敢,群像如高山巨石,轮廓参差、节奏铿锵,凸显坚定稳固不可撼动的力量感。沈晓明中国画《曦风》则表现扑灭大火后,消防员就地休整、以备再战的场景,充满人文关怀。在近年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之颂”展览等大展中,亦涌现不少消防题材佳作。这些作品通过多元的场景刻画、质朴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消防员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使人物画创作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有组织的写生采风、有情怀的艺术构思为消防题材创作筑牢根基,进一步增强了美术工作者紧随时代生活、发掘典型人物的自觉意识。比如,许多美术工作者围绕2022年重庆市北碚区等地森林火灾救援行动展开创作,以作品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平凡英雄。焦兴涛、李震、尹代波、廖登海合作的雕塑《缙云之巅》便是其中一件。作品呈昂扬向上之势,消防员手持水枪冲锋、摩托车骑手全力运输物资、志愿者自发搬运物资……情节的连续性强化了群像的方向感,全景延展式的构图重塑一个个让人心生敬意的瞬间。陆瑶版画《底线上的战役》同样聚焦此次山火扑救。画面中部,消防员和群众共同组成的主体形象呈金字塔式,充满向上的张力;顶部,火线汹汹横贯画面,直压向下,纵横对峙间,创作者刀劈斧凿出无数星星点点,那是消防员与人民群众共同铸起的“人墙”之光,更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之光。
精神感召,英雄辈出。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在美术作品中涌动。翁凯旋油画《战“火”——新时代的00后》、李佳欣中国画《90消防员》等作品,着力刻画年轻一代消防员传承“赴汤蹈火”誓言的形象,展现英雄精神代代相传。徐正欣中国画《小小消防员》则通过描绘孩子们体验当消防员的场景,表现了消防教育这一主题。对主题内容的开掘与内涵的深化,反映了美术工作者对消防题材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美术工作者根植时代沃土,在突出主题性美术创作写实性、叙事性的同时,也于造型手段、艺术样式、风格特征等方面积极探索,寻求突破。李玉旺中国画《使命》,借鉴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和壁画的语言元素,表现英雄屹立如山的气概;隋荣钰中国画《火线》全幅仅以黑白设色,传统的“墨分五色”在当代题材中再添新韵;焦兴涛雕塑《烈焰青春》,使用柏木这一传统材料,通过专业的木雕刀法、中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以丰碑式单体肖像形式、从“大写的人”的角度入手,塑造平凡、真实而伟岸的形象。
近年来,不只消防题材美术创作十分火热,与消防救援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创作也受到关注。在繁花竞放中如何展现美术的独特优势?能否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消防题材创作的有益经验?这些都有待美术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