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
记者从
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了解到
我市张勇、刘宝平、赵国琦、范忠义四人
荣耀入榜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张勇,作为晋南威风锣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深耕此艺术领域。2008年,他创立了山西舞者鼓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专职从事晋南威风锣鼓的挖掘、整理、创作与编排工作。至今,他已抢救性记录与保护了1500余首濒临失传的锣鼓曲牌,其中,传统曲牌《齐头崖》被纳入了全国高中音乐课本。张勇授徒传艺上万人,其学员遍布全国各学校、企业、社区、部队及建设兵团等单位。
刘宝平,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研习碗碗腔,全面掌握其表、演、唱技法。自1982年起,他从事戏曲编导和传徒授艺工作,执导了多部剧目。2002年,他任曲沃县碗碗腔剧团团长,带领剧团恢复传统戏、排练新剧目,授徒90余人。其代表作《人约黄昏后》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
赵国琦,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研习传统年画技艺,现任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他创新性地将传统年画融入现代生活,其代表作屡获殊荣。同时,他开发的文创套装、亲子装及生活器物成功打入意大利、日韩等国际市场,构建起“保护—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范忠义,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走访地方专家和大槐树文化学者,精心整理吸收晋南民间祭祖习俗,凝练出标准化、规范化的祭祖礼仪。在整理研究上,他耗时26年整理传习档案资料,发表相关著作10余册,并传习授徒8人。作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董事长,多年来,范忠义积极致力于“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在他的带领下,景区连续成功举办了28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让大槐树祭祖习俗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3人,共3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