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地图
三晋版图上
倘若缺失了临汾
那将不仅是
地理坐标上的一处空白
更是
一段文明的断裂
一首史诗的残缺
假如没有临汾,历史的琴弦将断去一音。
4300年前,当陶寺先民在汾河谷地筑起最早的观象台,华夏民族便有了观测天时的智慧火种。若没有临汾,那象征王权的彩绘龙盘将永远沉寂于黄土之下,扁壶残片上的文明印记将化作虚无的传说。晋国霸业也将失去策源地,春秋战国的风云里再无赵氏孤儿的慷慨悲歌,洪洞大槐树下六百年的移民史诗,也将失去那最动人的“回家”序曲。
假如没有临汾,文化的长河将缺失一脉。
这里曾走出中国司法始祖皋陶,其倡导的“明刑弼教、以化万民”思想,为后续4000多年的法律制度奠定坚实基础,还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哲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若没有临汾,《赵城金藏》也许还在飞虹塔的砖石固封中沉睡,蒲剧的梆子声也将低沉在晋南的晨雾里,精湛绝美的剪纸或许永远定格为遐想,丁村民居的砖刻木雕也不再诉说明清商帮的传奇,威风锣鼓的震撼无法唤醒黄土高原的血脉,这片土地,便将失去华夏文明基因库中最古老的染色体。
假如没有临汾,山河的图谱将褪色一隅。
壶口瀑布的惊雷将失去最壮阔的注解,乾坤湾的九曲蜿蜒或许不再磅礴,霍山云海再难映照出七里峪的秋色,人祖山伏羲女娲的传说无从谈起,广胜寺的多彩琉璃塔也许会黯然失色,小西天的满堂悬塑又将向何人诉说?汾河岸边,不再有“问我祖先在何处”的乡音回荡;姑射(ye 四声)山下,最美的爱情故事也静谧湮灭。临汾的缺失,会让太行与吕梁之间的走廊,变成一段失语的山河。
假如没有临汾,时代的答卷将少了一笔。
从侯马盟书见证的古代契约精神,到现代“低碳试点城市”的转型探索;从春秋青铜铸造的精密技术,到今天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蔚然成势,这座呼吸着古老文明、却始终向新时代敞开胸怀的城市,若从未存在,华北大地将失去一块传统与创新交融的闪耀样板。
但好在历史没有假设!
临汾用8300处文物古迹,在每寸土地刻下“何以中国”的答案;用丰富的煤炭储量,在能源版图上标注炽热的奉献;更用开放包容、积极进取、全力以赴的拼搏,在黄河臂弯里延续着“最初中国”的脉动。
假如没有临汾
华夏文明
会少一座精神丰碑
但厚重的黄土知道
这片诞生过帝尧仁政
流淌着晋国风骨的土地
早已将“中国”二字
铸进民族的魂魄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