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老年群体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在药品、保健品消费中上当受骗,请注意以下消费提示:
一、科学理性消费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正规零售药店,购买保健食品需认准“蓝帽子”“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标识及文号。切勿通过无资质商家、流动摊贩或网络“三无”链接购买。
2. 认清产品本质:保健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仅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任何宣称“根治糖尿病、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的产品均涉嫌违法。
3. 谨慎对待宣传:不轻信“药到病除”“包治百病”“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对缺乏科学依据的功效宣称,要加强辨识,谨防上当受骗。
4. 遵循用药用械原则:老年人用药应遵循“遵从医嘱、指征明确、剂量适当、种类简化”等原则。严格掌握用药适应性,由医师根据病情作出决定,密切观察药物反应。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告知家人和医生。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药物品种、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准确用药。购买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时,要认真查看产品标签标识,严格按照医疗器械预期用途产品说明书使用。
5. 警惕推销套路:对以“免费体检”“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模式为名的推销保健食品活动保持警惕,此类活动多为夸大虚假宣传,常为诱导购买高价产品的幌子。养老服务场所内推荐的“特效药”“神药”,切勿轻易相信。部分机构以赠送礼品、组织旅游为诱饵,通过洗脑式宣传和亲情攻势推销高价产品。当遇到销售人员过度热情,如嘘寒问暖、认“干亲”等情况,要提高警惕,主动拒绝,避免冲动消费。
6. 抵御营销手段:
“饥饿营销”:面对商家“限时折扣”“限量抢购”“涨价预告”等制造紧迫感的话术,购买前要冷静思考,与家人充分沟通,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意见,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套餐陷阱”:对于商家推出的“疗程套餐”“组合优惠”,要求一次性购买大量产品的情况,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选购,防止过度囤货造成浪费和经济损失。
二、 警惕消费陷阱
1. 虚假头衔:警惕不法分子冒充专家、教授,虚构“国际专利”“科技突破”等名头进行推销。
2. 情感绑架:不参与来源不明的“健康旅游”等活动,防止因亲情关怀、情感依赖而被骗取信任,购买来源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品。
3. 洗脑宣传:对夸大疾病风险,编造“治愈案例”,诱导高价购买无效产品的宣传要保持清醒,切勿轻信。
4. “健康服务”骗局:养老机构或人员若以“健康管理”名义,夸大老年人健康问题,兜售高价保健品或器械;销售人员通过免费试用、低价旅游吸引,再用伪造体检报告等恐吓式营销逼迫消费;将普通食品包装成“高科技保健品”并宣称具有药品疗效,这些都是常见的欺诈手段,需及时识破并远离。
5. 陌生电话推销陷阱:个别商家利用老年人对电话销售辨别真假能力较弱的特点,以能够准确说出个人信息等方法获取信任,并告知可以货到付款购买各类商品,让老人放松警惕,后续可能出现付款金额高、货不对板、假冒伪劣等情况,且联系不上商家,因此要提高警惕。
三、保护隐私、依法维权
1. 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消费或者参与商家或个人的营销活动时,注意不要随意泄露身份信息、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等信息,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成为消费欺诈的对象。在外不随意连接不明Wi-Fi或者扫码下载APP等。
2. 留存消费凭证:购买药品、保健品时,务必索要并妥善保存购物小票、发票、产品包装、说明书等,这些凭证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在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或消费欺诈时,可作为关键证据。
3. 熟知维权途径:如遇消费纠纷,可先尝试与商家协商解决;协商未果,及时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热线,或可关注“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在线提交投诉举报,也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高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子女也应主动关心老人需求,了解父母健康情况,帮助甄别产品信息,避免老人因信息不对称受骗。
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