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些都将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懂客户的需求;高校科研团队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运城学院始终秉承“扎根河东、乐于奉献、与时俱进、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求,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城校共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办学思路,实施“聚焦一河一湖,服务三文三业”的发展战略,多措并举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
运城学院应用化学系博士工作团队在万荣县混凝土外加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开展技术服务。
共建平台载体
提高科研创新水平
近日,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许宝卉带队,前往盐湖水泵专业镇水泵产业链上企业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山西解义电泵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走访调研。
在座谈会上,许宝卉介绍了前期与企业联合申报的“泵业智造产业学院”省级平台的阶段性成果,并表示希望在与企业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借“泵业智造产业学院”与“泵业智造”微专业的建设东风,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加强合作。
本次调研与座谈,明确了在“泵业智造”微专业建设时,应从液流体原理、数控编程技术、泵体设计、标准体系等方面综合设定6至8门课程,并突出实践性;应由学校与企业方面组成师资团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为后续微专业授课奠定基础。
“微专业,通俗地讲,也就是选修课。学生们在选修结束后,会获得微专业的结业证,在行业聘用时,企业也会予以认可,助力学生‘无缝’就业。”许宝卉说。
开设微专业的不仅仅是机电工程系,最近,运城学院应用化学系专门针对万荣外加剂产业的微专业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化学系还专门组织老师编写了一套面向企业技术人员、万荣外加剂产业学院以及运城学院化学系学生的教材。
“万荣县外加剂企业技术人员,现场实践经验很强,但是目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文化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不高,很多问题的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然。”化学系副主任杨海英说,编写教材的目的就是把外加剂相关知识整理形成一个知识树一样的体系,把全部知识归纳起来系统化,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有了这套教材,企业的科研与创新就不用一直在实践中摸索了。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大工程。化学系先组织老师设计调查问卷,下企业调研。“首先要问清人家需要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因需施教’。”杨海英介绍。
在入企调研中,许多外加剂企业纷纷反映,他们需要一些化学反应系统性的解释,需要一些关于外加剂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归纳,需要一些具体的案例成果展示……
与此同时,化学系还购买了很多关于混凝土外加剂的书籍,结合万荣外加剂企业的需求,进行教材的编写。
化学系现在有12名老师负责教材编写,三到四名老师负责一本教材。“教材定稿后,我们征求了万荣县混凝土外加剂协会意见,还找了本省的一些专家来审核教材。”杨海英介绍。
可喜的是,众多老师的付出即将结出硕果,目前,化学系共编写出4本书,有2本即将出版印刷。
运城学院牵头组建的混凝土外加剂产业学院、山西省混凝土外加剂产业联盟、山西省高性能外加剂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被山西省科技厅和山西省教育厅列入省级平台建设目录,标志着运城学院混凝土外加剂建设从学生培养、技术研发、企业服务等方面迈入了更高的层次。
运城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调研。
(资料图片)
突出需求导向
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新绛县生产的修整金刚石工具在细分领域占全国近7成的产能,稷山县生产的钎焊金刚石工具占据全国3成以上的产能……”走进运城学院超硬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硬工具团队负责人常锐博士介绍。
金刚石工具是我省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主要集聚于新绛县、稷山县一带,主要是将金刚石的颗粒或者粉末与结合剂一起结合在基体上,以制成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工具。
“锯片要切割东西,自身必须非常硬。如果用一般的钢片切割,用两下就不行了,所以要在刀刃的边缘附着一些非常硬的东西,比如说金刚石。那么,就引出一个问题,怎样把钻石粘到刀刃上呢?”常锐说。
用胶水吗?当然不行。目前的主流做法,就是利用铁基、镍基或铜基粉末作为“胶水”,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把金刚石与基体焊接起来。
如今,超硬工具团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优化生产工艺,围绕超硬工具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就像咱们蒸馍一样,刚开始皮热,心不热,因此要多蒸上半小时。温度必须掌握好。否则,焊接的东西,没焊接上,这样原材料就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常锐笑着说。
运城学院超硬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主要职责是立足运城、面向全国,为本地区超硬工具企业提供咨询、研发、检测分析等相关支持;为超硬工具产业相关从业人员作技术培训;服务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目前,已经与新绛县、稷山县相关部门签订了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合作协议。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应用导向,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采集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由于金刚石工具的种类繁多,没有一种万能的制造工艺或者结合剂能生产所有的金刚石工具。“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了解市场迅速,转型较快。”常锐说。
该团队主要围绕金刚石工具中的金刚石与结合剂之间的界面结合开展应用研究,钎焊金属粉末、添加剂、金刚石表面处理等多项成果已经在企业得到应用,其中主要成果之一——金刚石表面去石墨处理工艺,在2023年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选用该成果处理后的金刚石生产的修整工具整体寿命提高了10%左右,相关技术在万安钻石创业创新基地得到应用推广,并带动30多家企业的相关产品质量进行了升级。
加强多维对接
合作领域持续拓宽
“我们化学系的老师,去万荣的次数太多了,今年以来,每个人跑了几十次都有了。我也是咱运城的,今年回老家也就两三次。”杨海英说。
去年10月,化学系派出两组教师队伍与万荣外加剂企业对接,进行入企服务。目前,化学系老师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找到一些分析的方法,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目前,这个研发方向还在继续推进。
万荣外加剂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普遍较强,不管用哪一企业的原材料,技术人员都能通过做实验,使外加剂达到一定的效果,满足生产需求。
但是,正是因为原料来源复杂、成分复杂,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经常出现不同来源的原料生产出的产品,性能、参数不一样,最后效果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再返回源头查找问题,时间、金钱成本投入比较大。
“于是,我们就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一个是原理上解释,为什么这批材料会这样,下一批材料会是那样,把原理搞清楚。另外,建立一套标准、一套流程,在原料端把产品质量框起来。学会了这套方法,照着做就可以了。”杨海英说。
今年2月,万荣县举办外加剂“一馆一院四中心”集中揭牌仪式,这是万荣外加剂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馆一院四中心”中的混凝土外加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投资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是在外加剂行业内非常高端、非常先进的设备。问题也随之而来——会操作机器设备的专业人员较少。
于是,运城学院与万荣县相关单位达成协议,由化学系派出老师,对混凝土外加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大型、高端的外加剂设备也需要专业人员来保养、维护、操作。“一个设备投资上百万元,非常昂贵,放久了会造成损坏。而且这些仪器设备只有硕士、博士生研究生学历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充分利用起来。”杨海英说。
除了知识储备、专业素养的支持,相比企业人员,运城学院另一个优势就是团队的稳定性。“需要我们的话,我们就一直都在。我们懂得原理,有些仪器学校就有,平时上课我们就在用。”杨海英介绍。
化学系把12位老师分成6组,每组两位老师负责管理两到三台机器。杨海英:“企业需要做什么实验,只要一个电话,大家协调好时间,我们老师就会过去,包括暑假。”
可喜的变化已经看到。以前,万荣外加剂企业经常谈论产品性能,现在,有的企业开始从机理上研究一些物质、成分对外加剂产品的影响。
“这些高端的仪器、设备,一般企业用不到,只有企业开始研发、创新了才需要。高端设备的使用在推动万荣外加剂产业发展壮大中发挥了积极影响。”杨海英说。
目前,运城学院签订的服务万荣外加剂企业的技术创新协议已有20多个,与其他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的则达150余家。双方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
同时,该院连续多年开展“百名博士入企业、百家企业进校园、百项课题大攻关”活动,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入,合作效果显著。
“作为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更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园的围墙,找到自己所学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如果能够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有一点帮助,我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这也是我们价值的一个体现。”杨海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