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可为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能照顾到老、弱、病、残等就业困难人员,还铺设起县、乡、村三级就业网络;近10年里,公司规模从100平方米扩大到6000平方米,年销售额从50万元增长到1200万元,员工从7人发展到350人,成为万荣县创业带动技能就业、带动零工经济的一个代表企业。它就是位于万荣县解店镇北解村的鑫昌达手工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昌达)。
“聚宝行动”释放“银发力量”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鑫昌达多年来精心聚集的宝贝,正是“后土之乡”那些具有丰富手工经验的婆婆们。她们用一双双巧手缝制的民俗产品,既传承了传统民俗制作工艺,又饱含着对使用者吉祥如意、健康快乐的祝愿。
介绍手工制品
“我们是机器加工和手工缝制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有10余个品类、200多款产品。我们把部件分解、步骤细化,使加工时更加快速、标准,这样既能保证质量,也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谈及凝聚起来的“银发力量”,鑫昌达负责人陈军澎说。
近年来,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鑫昌达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在各乡镇、村(社区)寻找有意向就业的妇女,并为她们提供免费培训。只要视力良好、针线活好、有空闲时间,就可以在家做兼职挣钱,加工好的半成品可以送到就近的收货点,或者等人上门取走,这样的零活吸引了不少妇女群众,包括移民搬迁户等群体。
现在,全县共有200多名妇女在鑫昌达兼职做产品加工,年龄均在60岁以上,年长的已近八旬。她们干农活、照看孙辈、养老之余,做针线活挣点零花钱,成为万荣县零工经济的一个新形态。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我们开展的‘聚宝行动’让这些老年人做兼职有了收入,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作为用工企业,也降低了一些成本,一举两得。”陈军澎说。
“妈妈岗” 顾家挣钱两不误
“50多岁不好找活,家里事情也多。这里的缝纫工计件算工资,上班时间也灵活,不耽误事。”在加工车间,解店镇新城村居民文霞一边说,一边麻利地用缝纫机加工鞋垫。
缝出幸福生活
一个个带有黄色“福”“佑”字样和绿色中国结花样的婴幼儿鞋垫半成品,不到5秒就在她的操作下完成了包边。缝纫车间里的电子缝纫机嗡嗡声不断,其他区域的工人们也都各司其职,剪虎须、缝部件、分包装,大家干得起劲,神情专注认真。
鑫昌达加工车间的工人大多是中年人,有宝妈,也有“4050”人员。这类群体自身就业意愿强烈,但受家庭、年龄、技能等影响,在就业市场不占优势。鑫昌达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灵活的就业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对需要兼顾家庭的中年人来说十分友好。同时,计件工资能够实现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多劳多得,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高。
这里的不少人都是老员工,还有一些是脱贫户。“党和政府帮我家脱了贫,企业给了我工作机会,我也要靠双手奋斗,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裁剪工王应民说。
归乡青年拓新线上市场
银发族老当益壮,中年人技艺精湛,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互联网电商浪潮,一群年轻的万荣人因梦想而聚集,成为鑫昌达的“弄潮儿”。
他们中,既有一直在本地的创业者,也有带着一身本领返乡的骄子。这个团队有30人,包含产品设计、客服售后、物流管理、电商运营、线上主播等岗位。为了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商机,多年来,他们在电商行业不懈努力、克服困难,闯出了一片天地。
直播售卖产品
“我之前在深圳做电商,积累了很多经验。家乡的电商行业还在快速发展阶段,急需人才,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带新人,壮大团队。农村电商大有作为,我们青年人应该成为先锋力量。”该公司电商团队工作人员牛晓丹说。
与牛晓丹学成本领后返乡创业不同,另一名主播张珊则是从零开始摸索学习,后又前往深圳在公司合作的企业深造,学成归来后成为团队的拓新主干。她说:“最近我播的是一个家纺类产品的新号,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会和团队好好磨合,争取早日把账号做起来,提高销售量,成为更加优秀的主播。”
一双双虎头鞋,虎虎生威又充满童趣;一件件虎头包被,华贵精美又喜庆大方;一只只布艺玩偶,尽展国潮与文化自信。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着装卸原料、缝制产品,脸上绽放着质朴的笑容,那是劳作的快乐,是用双手创造价值的自豪,更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喜悦。
“华流才是顶流。晋南地区的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与新时代工艺、设计理念等相结合,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陈军澎指着一处施工的场地说,“那边是正在扩建的厂房,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后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让晋南特色民俗产品走向更广的市场。”陈军澎说。